维他奶增长失速:内地香港业绩双降,股价年内缩水三成五
维他奶业绩下滑,内地和香港市场表现不佳,导致股价年内大幅缩水三成五,公司增长失速,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多重压力,需要深入分析其业绩下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战略和业务模式,以恢复市场增长和盈利能力。
当国民饮品遇上市场寒流,维他奶的日子越发艰难。维他奶国际(00345.HK)最新披露的2025/2026财政年度中期业绩报告显示,这家老牌企业正遭遇增长瓶颈——期内营收32.27亿港元,同比下滑6%;尽管股东应占溢利1.72亿港元实现1%的微增,但这一盈利增长并非来自主营业务提振,而是依赖成本压缩措施的支撑,报告期内公司总经营费用同比减少7%。
作为贡献了集团55%营收、63.07%净利润的核心引擎,内地市场的疲软对维他奶的冲击尤为直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维他奶内地业务收益同比下降9.19%至17.78亿港元,净利润降幅更甚,达到12.45%,仅录得1.92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销售额下滑的背景下,内地业务能将经营利润率维持在11%,完全依赖成本优化措施的对冲作用,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隐忧。
维他奶在财报中试图解释内地市场的困境:一方面,植物奶及茶类产品整体增速放缓,行业红利逐渐消退;另一方面,消费渠道的结构性变革让传统渠道依赖度高的维他奶措手不及。如今消费者正从超市、便利店等传统零售终端,加速转向社交电商、实时电商平台,以及会员制商店、连锁零食店等新兴渠道。而维他奶长期倚重的传统渠道增长疲软,尽管公司已着手拓展新兴渠道,但新渠道带来的增量尚不足以填补传统渠道的下滑缺口。
这一困境并非内地市场独有,维他奶的“大本营”香港及周边市场同样承压。报告期内,包含港澳地区及出口业务的香港板块实现收入11.12亿港元,同比下降4%;净利润跌幅更是高达15.35%,仅为1.35亿港元,成为拖累集团业绩的另一重要因素。港澳市场的消费升级与渠道变革趋势与内地相似,而出口业务则面临全球供应链波动与区域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多重压力下导致该板块业绩大幅下滑。
面对业绩颓势,成本控制成为维他奶的“救命稻草”。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总经营费用从去年同期的15.55亿港元降至14.41亿港元,降幅7%;其中市场推广、销售及分销费用减少2%,从9.98亿港元降至9.76亿港元。维他奶方面坦言,费用下降主要得益于运输成本回落及员工相关开支的缩减。在行业整体成本高企的背景下,这样的成本优化成果实属不易,但过度依赖“节流”并非长久之计,反而可能因市场投入不足影响品牌竞争力。
管理层的频繁变动也让维他奶的转型之路更添变数。据了解,内地业务负责人在短期内已两度更迭,而现年84岁的创始家族二代掌舵人罗友礼仍未宣布退休计划。管理层的不稳定与决策层的高龄化,让投资者对公司的战略连续性产生担忧。在此背景下,维他奶提出了明确的转型方向:未来将以低糖、无糖产品为创新核心,同时加速渠道优化进程,试图在健康消费趋势与渠道变革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市场对维他奶的转型前景显然持谨慎态度。截至发稿,维他奶国际股价报6.53港元/股,市值缩水至约68亿港元,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已达35%。这一跌幅远超同期港股食品饮料板块平均水平,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业绩复苏信心不足。从行业大环境来看,中国低脂植物性饮食市场仍处于增长通道,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128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600亿元,其中低脂植物奶销售额有望突破800亿元。但维他奶在这一增长市场中却未能把握机遇,反而陷入业绩下滑困境,核心问题在于未能及时跟上消费趋势与渠道变革的步伐。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维他奶的品牌认知仍停留在“经典豆奶”层面,产品创新迭代速度滞后于新兴品牌,在低糖、功能性等细分赛道布局不足;渠道方面,传统渠道依赖症严重,新兴渠道布局节奏缓慢,导致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触达率持续下降。未来,维他奶若能在产品创新上加大投入,快速补齐渠道短板,或许能扭转当前的下滑态势,但若延续现有策略,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进一步丧失优势。对于这家陪伴了几代人的国民品牌而言,转型已迫在眉睫,而能否在变革中重获新生,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2744.html发布于 2025-11-28 10:48:4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