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折价率持续上升,引发市场关注,机构分析指出,基金折价率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对基金未来表现的预期,高折价率可能意味着市场对某些基金的未来表现持谨慎态度,投资者在关注基金净值的同时,还需深入分析其投资逻辑,理解其投资策略、管理团队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投资需谨慎,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理性决策。
近期,基金市场
“折价” 现象持续受到关注。2024 年 A 股定增市场竞价折价率均值达 14.88%,创近三年新高,封闭式基金、LOF
基金等场内交易品种的折价波动也引发投资者热议。不少小白投资者面对 “净值 1.5 元、市价 1.2 元” 的基金产品,既好奇 “打折基金”
是否值得入手,又困惑折价率背后的深层逻辑。业内机构指出,基金折价率本质是市场对资产价值、风险与流动性的综合定价,并非简单的 “捡便宜信号”。
基金折价率的核心是衡量基金
“真实价值” 与 “市场售价” 的偏离程度,其计算逻辑简洁明确:折价率 =(基金净值 - 场内交易价)÷ 基金净值
×100%。其中,基金净值(NAV)是每日收盘后根据持仓资产核算的
“真实身价”,而场内交易价是交易所内买卖双方竞价形成的实时价格,二者差异构成了折价或溢价。
举例来看,若某封闭式基金当日净值
1.45 元,场内收盘价 1.23 元,其折价率约 15%,意味着投资者花 1.23 元即可获得价值 1.45
元的基金资产;反之,若场内价格高于净值,则形成 “溢价”,相当于投资者支付溢价成本购买资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基金的折价表现差异显著:ETF
因套利机制完善,折价率通常维持在 1% 以内,而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常达 5%-15%,部分小众 LOF 基金折价率甚至超过 10%。
2024
年以来,基金相关折价现象呈现显著特征。定增市场方面,全年沪深 A 股累计上市 144 个定增项目,合计募资 1728.21
亿元降至新规后谷值,而竞价折价率创下 14.88%
的近三年新高,近九成竞价项目无大股东参与认购。公募基金参与定增的热情也同步降温,全年参与总规模 43.57 亿元,同比下降 80%。
场内基金方面,以华夏蓝筹
LOF(160311)为例,2025 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其折溢价率在 - 2.05% 至 1.18% 之间波动,11 月 12
日折价率达 1.79%,反映出 LOF
基金折溢价的短期波动特征。封闭式基金领域,部分科创板主题产品因剩余封闭期较长、市场预期分化,折价率维持在 15% 左右的高位。
九泰基金在
2024 年年报中披露,其核心投资逻辑之一便是捕捉
“市场过度悲观预期带来的估值折价”。该公司旗下九泰久益混合基金买入潍柴动力时,正是基于市场对商用车行业的过度悲观;投资北方华创则是看好国产半导体突破背景下,市场对晶圆厂资本开支的悲观预期带来的估值机会。这种因情绪偏差导致的折价,本质是市场对行业或个股未来表现的分歧体现。
封闭期限制是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主要推手。由于封闭期内基金份额无法赎回,仅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投资者需对未来不确定性要求
“风险补偿”。汇成基金研究中心指出,2024
年定增市场降温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定增项目的锁定期限制放大了市场波动风险,导致投资者要求更高折价。此外,流动性不足也会推高折价,如部分每日成交额不足
10 万元的债券型封闭式基金,长期维持 3%-5% 的折价率,以补偿变现难度。
JTC
Group 分析显示,2024
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基金折价扩大,与高利率环境、地缘政治紧张及经济前景担忧密切相关,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高流动性资产,导致封闭式基金等产品面临折价压力。国内市场方面,2024
年监管层对再融资政策的从严审核,以及 A 股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进一步影响了定增及相关基金产品的定价,推动折价率走高。
九泰基金副总经理刘开运强调,基金投资需同时具备 “好基金 + 好买点”,折价仅为买点选择的参考因素。财通基金也提醒,高折价可能隐含业绩下滑、持仓踩雷等风险,如部分高折价基金的重仓股处于历史高位,未来回调风险可能完全吞噬折价收益。
申万宏源建议投资者关注两大关键维度:一是剩余封闭期,优先选择剩余
1 年以内的封闭式基金,其折价率通常会随到期日临近逐步收敛;二是资产质地,重点考察基金持仓的行业景气度、个股基本面,避免盲目追逐高折价的
“垃圾基金”。对于定增类产品,新质生产力方向及优质重组配套融资项目被机构普遍看好。
展望
2025 年,机构普遍认为定增市场有望企稳回暖。汇成基金预计,随着货币政策宽松信号释放及增量资金入市,定增竞价折价率可能维持在 13%-15%
区间。财通基金指出,在 “并购六条” 等政策加持下,新质生产力相关定增项目及优质重组配套融资项目,有望成为折价基金中的优质标的。
区分基金类型:开放式基金无折价率,ETF 折价率通常可忽略,封闭式基金和 LOF 基金是折价关注重点;
警惕短期波动:场内基金折溢价率实时变化,需以当日实际净值而非盘中估值计算真实折价;
重视交易成本:场内买卖基金的佣金及过户费可能侵蚀折价收益,长期持有需评估成本与收益匹配度。
业内专家总结,基金折价率的本质是市场供需、风险偏好与资产价值的综合反映。2025 年随着市场环境企稳,折价基金可能迎来估值修复机会,但投资者需摒弃 “折价即捡漏” 的误区,结合基金质地、剩余期限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决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