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gaaao

美国欠中国的国债是怎么产生的?2025年7月持仓7307亿美元

gaaao 2025-11-16 11:04:29 205 抢沙发
美国欠中国的国债主要源于两国间的经济交往和贸易不平衡,由于美国的消费能力和进口需求远超其出口能力,导致需要借助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进口商品和服务,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保持外汇储备的稳定和增值,截至2025年7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达到7307亿美元,这些国债对于两国经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

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2025年7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环比减少257亿美元,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已连续8个月减持美债,累计减持规模达5860亿美元,较2013年11月1.3167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下降45%。

2025美国国债减持数据图表

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中国目前已退居美国国债第三大海外持有国,落后于日本(1.1514万亿美元)和英国(8993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外资增持美债的背景下,中国呈现反向操作——2025年上半年外国投资者净买入美国国债达1.2万亿美元,创疫情后新高,而中国同期减持超500亿美元。

四阶段演变:从快速积累到主动减持的战略转型

中国持有美债的历程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2000年代初至2013年为快速积累期,伴随中国加入WTO后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外汇储备激增推动美债持有量从2000年的不足600亿美元飙升至1.3万亿美元峰值。这一阶段形成了"商品换美元,美元购美债"的循环模式,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曾单月增持659亿美元美债(2008年10月数据)。

2014-2019年进入高位盘整与首次减持期,中国外汇储备在2014年达到3.99万亿美元峰值后开始调整,美债持仓在1.1-1.3万亿美元区间波动。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贸易战后,中国首次出现系统性减持,当年抛售约500亿美元。

2020-2022年为波动加剧与战略性审视期,新冠疫情引发的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债实际收益率下降,叠加中美战略竞争升级,中国持仓在2022年4月首次跌破1万亿美元。这一阶段中国央行开始系统性增持黄金,2022年黄金储备增加120吨,占外汇储备比重提升至3.8%。

2023年至今进入主动优化与"去风险化"新阶段,中国将美债管理纳入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持仓稳定在8000亿美元左右区间进行"精准调控"。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24年外汇储备管理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平衡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构建多元化资产配置体系"。

战略考量:从外汇管理到大国博弈的多重逻辑

中国持续减持美债背后是多重战略因素的叠加。美国公共债务占GDP比率已攀升至130%以上,穆迪评级机构于2025年8月将美国主权信用展望下调至负面,加剧了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担忧。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研究员指出:"持有成本与风险收益的失衡是减持的核心原因,当前美债实际收益率扣除通胀后已接近负值。"

外汇储备多元化进程加速显现成效。2025年上半年,中国黄金储备增至2350吨,占总储备比重升至5.2%;同时增持欧元区债券120亿欧元,日元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至8.7%。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在3.3万亿美元左右,显示减持美债并未影响储备总体安全。

地缘政治风险是重要考量因素。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央行外汇储备的行为,促使各国重新评估美元资产安全性。中国人民银行在《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要"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升外汇储备应对外部冲击能力"。

市场影响:美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与全球资本再配置

中国减持行动恰逢美联储加息周期尾声,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2022年的1.5%升至2025年7月的4.48%,形成陡峭化收益率曲线。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作为美债市场重要参与者,其持续减持加剧了长端利率波动,2025年二季度美债市场出现三次单日收益率波动超20个基点的"闪崩"行情。

美联储加息对美债影响图

全球资本流动呈现新趋势。中国减持的资金主要转向三个方向:一是增持黄金等避险资产,2025年上半年国际金价上涨36%,中国黄金储备增值约200亿美元;二是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2024年对外直接投资达1300亿美元;三是配置高评级非美主权债券,欧元资产占比已从2019年的18%升至25%。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持有美债占外国持有总量的比例已从2013年的23.2%降至8.46%,占美国国债总规模比重仅2.1%。东方财富研究中心分析指出,这一比例已降至"战略无关"区间,意味着中国对美债市场的影响力显著下降,同时也降低了被"金融武器化"的风险。

专家解读:债务货币化风险与储备管理新范式

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表示:"中国持仓的持续下降反映了全球货币体系的结构性变化。当前7307亿美元的持仓规模,既能满足外汇流动性需求,又避免了过度暴露于美元资产风险,体现了'适度持有、动态调整'的新管理思路。"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根据《外汇储备动态管理策略》白皮书,中国已建立"三层次储备管理框架":第一层为高流动性资产(含美债)保障支付需求,第二层为收益性资产(含黄金、非美债券)追求长期回报,第三层为战略性资产(含能源、矿产等实物资产)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IMF亚太部主任李昌镛指出,新兴市场央行平均持有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已从2015年的65%降至57.5%,中国的减持行动具有示范效应。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同步跟进,2024年新兴市场整体减持美债规模达2300亿美元,推动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加速。

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预期升温,市场关注中国是否会调整减持节奏。但多数分析认为,中长期看,中国"去风险化"战略不会改变,美债持仓可能稳定在7000-8000亿美元区间,标志着中美经济"金融恐怖平衡"时代的终结。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0425.html发布于 2025-11-16 11:04:2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