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联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川生物”)近日向北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并获受理,这标志着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再次尝试。这家专注于基因科技领域的企业,曾于2023年申报科创板IPO,但因发行人及保荐机构主动撤回材料而终止进程。此次转战北交所,联川生物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1162.50万股,募资规模为3亿元,较此前科创板申报的6.08亿元大幅缩减近一半。
联川生物的核心业务围绕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展开,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科研服务及解决方案。同时,公司通过技术迁移逐步切入临床应用领域,自主开发创新的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形成“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一体化布局。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间营业收入分别为2.35亿元、2.87亿元和3.6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则从5275.67万元增长至6005.67万元,展现出一定的成长性。
然而,联川生物的研发投入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195.97万元、3353.23万元和3074.8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13.61%降至2024年的8.38%。这一趋势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显示出公司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持续性投入面临一定挑战。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联川生物的研发投入占比同样呈现下滑态势,这可能对其长期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毛利率波动和应收账款坏账风险也成为联川生物需要直面的问题。招股书显示,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4.31%、51.74%和48.73%,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产品种类和业务规模的扩大,毛利率的进一步波动或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从2022年的5697.69万元增至2024年的12862.6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4.26%攀升至35.07%。尽管目前款项回收情况良好,但若主要客户财务状况恶化,公司将面临较大的坏账风险。
联川生物此次转战北交所,既是对自身发展路径的一次调整,也是对资本市场环境的适应性选择。相较于科创板,北交所更注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这或许能为联川生物提供更适合的成长土壤。然而,如何解决研发投入不足、毛利率下滑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问题,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市场正在拭目以待,看这家基因科技企业能否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战略布局,在资本市场上开启新的篇章。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