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与海信Vidda之间的商业诋毁案终于尘埃落定,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市场竞争中的激烈博弈,也引发了公众对品牌营销边界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2021年双十一前夕,Vidda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争议性海报,其中包含“米【mei】有问题”等语句。尽管Vidda试图通过拼音掩饰指向性,但法院最终认定,这些内容明显针对小米公司,具有侮辱性和误导性,损害了小米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构成商业诋毁。今年5月,随着终审判决的下达,法院驳回了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idda所属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要求其在官方微博连续七日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并赔偿小米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5万元。
从案件细节来看,Vidda的行为并非偶然。作为海信集团旗下的年轻化子品牌,Vidda自成立以来便将目标锁定为“年轻人的第一台好电视”,这与小米旗下红米品牌的市场定位高度重合。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23年1月至4月期间,红米在线上电视市场的市占率达到20.76%,位居第一;而Vidda以13%的份额紧随其后,位列第二。这种激烈的竞争关系,或许正是此次事件爆发的重要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Vidda方面并未否认诉讼事实,而是选择以较为平和的态度回应。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来Vidda成长迅速,未来会继续向优秀企业学习,改进营销策略。然而,从财务数据来看,母公司海信视像近年来的增长压力不容忽视。2024年年报显示,尽管营收达到585.30亿元,同比增长9.17%,但增速已呈现放缓趋势。同时,毛利率下滑至15.66%,销售费用却高达34.21亿元,同比增长5.74%。相比之下,研发费用仅微增甚至有所减少。如此高额的销售投入,折射出传统家电企业在存量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回顾整个事件,Vidda的不当言论虽未对公司业绩造成直接冲击,但也暴露出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一方面,过度依赖激进营销手段可能适得其反,损害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面对行业龙头的竞争压力,如何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才是关键所在。相比之下,小米的成功经验表明,技术创新与用户口碑是长期制胜的核心要素。
最终,这场商业诋毁案不仅是一次法律层面的裁定,更是对企业行为规范的一次警示。在日益透明的市场环境中,任何试图通过贬低竞争对手来提升自身地位的行为,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期待看到的是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而非恶意攻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