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间,北京多地突发冰雹天气,部分区域冰雹如鸽子蛋甚至鸡蛋大小。这种极端天气不仅对行人和车辆造成威胁,也引发了关于避险行为合法性的讨论。当晚,不少车主为保护车辆安全,在行驶至桥区下方时选择停车避险,导致多处路段车辆排起长龙,现场一片鸣笛声。那么,这种避险方式是否合法可行?又该如何在紧急情况下科学应对?
从法律角度来看,受访律师指出,车主在冰雹极端天气下选择停靠桥下避险的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处置原则,但前提是避险行为不得过度妨碍他人通行权或公共道路畅通。例如,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交叉路口、桥梁等特定地点不得停车。若因避险不当造成损害,车主仍需承担相应责任。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紧急避险虽具有正当性基础,但必须遵循“最小损害原则”,避免因个人行为引发更大范围的交通瘫痪。
社交媒体上,这段视频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冰雹天气中继续前行可能导致车玻璃被砸,进而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停车避险是合理的选择。然而,更多人对此表示质疑:“自己躲桥底下把后面车都堵住让人家被砸,这叫正常避险?”还有网友提出实际问题,“后边万一有急事的、看病的、需要急救的怎么办?”这些声音反映了公众对避险行为边界的关注——如何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结合案例分析,极端天气下的避险行为确实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紧急避险”。根据《民法典》第182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若险情由自然原因引起,则紧急避险人可免于担责,但需给予适当补偿。然而,如果避险措施不当或超出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紧急避险人仍需承担适当责任。以此次事件为例,若车主因停车避险导致道路交通完全堵塞,并使后方车辆受损,就可能被视为采取措施不当,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此外,两位律师还建议,在极端天气下,驾驶人应优先选择其他区域避险,如室内停车场或具备遮蔽条件的安全地点。确需占道时,须确保车辆短暂停留且可随时移动,同时主动配合交警疏导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若后方出现救护车、消防车等特种车辆,避险车辆必须无条件让行,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
针对冰雹天气的具体应对措施,首都机场公安局民警彭箭给出了专业建议:首先,遇到冰雹时应立即降低车速,并开启双闪和示廓灯,以较低速度行驶,从而更好地控制车辆并减少冰雹冲击力;其次,尽快寻找安全地点躲避,避免将车停在树下或其他可能掉落物体的地方;再次,如果没有合适场所,可调整车辆方向,将重要部位尽量朝向冰雹来袭的反方向,同时利用车内物品(如坐垫)保护前后风挡玻璃;最后,冰雹过后,务必仔细检查车辆外观、玻璃及轮胎等部位是否受损,并及时联系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综上所述,冰雹天气下的避险行为既要考虑自身安全,也要兼顾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只有在科学评估风险、合理选择避险方式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紧急避险”的初衷,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维护道路通行效率。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