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菲曼作为国内高端电声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拟在北交所上市的消息一直备受市场关注。然而,近日北交所对海菲曼的第二轮问询意见披露后,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问询内容涉及多个核心问题,包括换股收购程序合规性、业绩变动合理性以及存货采购与计价的准确性等。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监管层对海菲曼财务规范性和业务持续性的高度关注,也揭示了企业在资本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首先,关于换股收购程序的合规性及标的资产作价公允性,这是问询的核心焦点之一。根据申请文件,海菲曼在报告期内陆续完成了多音达、达信电子等多家公司的收购。这些交易是否遵循了严格的资产评估流程?合并日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此外,达信电子的增资程序合规性以及后续经营情况也成为监管层的重点关注点。例如,达信电子的收购定价是否合理?其业绩变动是否与预期一致?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海菲曼的资产质量及其未来盈利能力。以达信电子为例,若其在被收购后未能实现预期增长,可能导致公司整体估值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投资者信心。
其次,关于业绩变动的合理性,尤其是产品价格调整策略和销售模式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海菲曼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维持整体价格水平和毛利水平,但部分型号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例如,EditionXS 和 Susvara 等型号在线上直销和线下经销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这种价格调整背后是否存在供需失衡或成本上升的因素?同时,海菲曼报关金额与外销收入之间的差异也需进一步解释。数据显示,2024年母公司单体外销收入为1.74亿元,而报关金额仅为1.3亿元,两者相差近40%。这一差异是否因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或其他非经常性因素导致?如果无法合理解释,可能会对公司的境外销售真实性产生质疑。
再看存货采购及计价问题,这也是问询中的重要环节。海菲曼报告期内的存货中,价值113万元的纳米振膜库龄结构显示,超过四成的库存已存放三年以上。然而,公司并未按照既定政策计提跌价准备,且更新后的申请文件中对于存货计价的会计政策披露前后不一致。这表明公司在存货管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内控漏洞。对于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长期积压的原材料库存不仅会占用大量资金,还可能因技术迭代而丧失使用价值,从而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北交所还要求海菲曼与保荐机构申港证券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创始股东持股变更的原因以及非货币出资收购股权资产的相关细节。这些问题的提出,意在评估公司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募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例如,海菲曼计划通过募投资金扩大生产能力并加强研发投入,但其现有产能利用率是否饱和?新增产能是否能够被市场有效消化?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对其成长潜力的判断。
从整体来看,海菲曼作为国内高端电声市场的标杆企业,其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11.18%,归母净利润达到6897.12万元,同比增长24.27%,毛利率更是高达70.10%。然而,面对北交所提出的诸多问询,公司需要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支持和清晰的逻辑解释,才能打消市场疑虑,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此次问询不仅是对海菲曼的一次全面体检,也为其他拟上市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案例。在资本市场的严格监管下,企业唯有强化内控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