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光股份(301118.SZ)于5月12日晚间宣布终止与铜仁市万山区人民政府合作的年产27万吨绿电化学材料项目,这一决定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作为一家主营氯碱、硫酸等化工产品的上市公司,恒光股份近年来业绩波动较大,加之大股东及高管接连减持股份计划,其战略调整背后折射出企业面临的多重挑战。
根据公告,该项目原定投资总额约5亿元,旨在利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经开区化工园区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推动公司向绿色能源化工领域转型。然而,由于电价优惠政策未达预期,且合同签署已超过12个月,关键推进条件迟迟未能落实,公司最终选择终止该项目以降低投资风险。这一决定体现了管理层在当前复杂经济环境下对资源配置的审慎考量,同时也表明公司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时更加注重实际可行性和股东利益保障。
从财务表现来看,恒光股份近年来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自2021年上市以来,公司净利润呈现明显下滑趋势,2023年更是陷入亏损,归母净利润为-0.38亿元。进入2024年后,亏损进一步扩大至约6093.16万元。尽管2025年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显示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在此背景下,放弃高风险投资项目成为公司优化资本结构、聚焦核心业务的重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恒光股份的大股东及高管接连披露减持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其中,大股东湘江投资拟在未来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330万股,占总股本的2.99%;而董事、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朱友良以及财务总监谭艳春也分别计划减持不超过11.59万股和10.61万股。这些减持行为不仅反映了部分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也可能对股价造成一定压力。
不过,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投资者似乎并未因上述负面消息过度恐慌。截至5月12日收盘,恒光股份股价报21.03元/股,较年初上涨14.23%,市值约为23.22亿元。这或许说明,在当前化工行业整体复苏的大环境下,市场对公司基本面改善仍抱有一定期待。
综合来看,恒光股份此次终止绿电化学材料项目是基于现实条件作出的理性决策,有助于集中资源强化现有业务竞争力。然而,如何有效应对持续亏损、稳定股东信心以及提升长期盈利能力,仍是公司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未来,随着化工行业供需格局逐步改善,若公司能够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或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