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再添重磅消息,有着”黑芝麻产业第一股”之称的黑芝麻(000716.SZ)正站在命运转折点上。8月4日早间公告披露,控股股东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拟将占总股本约20%的股权转让给广西国资旗下文旅及大健康产业平台,这场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交易,或将彻底改写这家老牌食品企业的资本版图。
根据公告细节,本次交易双方已进入实质洽谈阶段。截至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8月1日),黑芝麻股价报收6.2元,单日微涨0.64%,总市值约47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当前直接持有上市公司30.25%股权,叠加实际控制人李汉荣、李汉朝兄弟通过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的47.62%表决权,这场20%股权转让将直接导致李氏家族失去绝对控股地位。
回溯企业股权变迁史,黑芝麻的资本故事始于1997年上市之初。彼时广西投资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掌舵全局,直至2004年出现关键转折——由李氏家族控制的南方投资通过司法拍卖、协议受让等方式,在九个月内密集增持至15.32%持股比例。这场持续两年的股权拉锯战在2006年迎来终局,南方投资以25.09%的持股击败国资股东,正式开启李氏家族长达十八年的统治时期。期间经历2010年集团吸收合并重组,最终形成如今以黑五类集团为核心、家族成员多重控制的治理结构。
市场普遍关注此次国资接盘的战略意图。接盘方被明确界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及大健康行业国有企业”,这个定位与黑芝麻当前业务转型方向形成巧妙呼应。财报数据显示,这家以黑芝麻糊闻名的企业正经历深刻变革:2024年全年营收虽同比下降7.92%,但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实现净利润7773.76万元,同比增幅达80.46%;最新季度报告则显示主动压缩电商业务的战略调整,当期营收4.42亿元虽略有下滑,但扣非净利润仍保持稳健。
深入剖析企业基本面,黑芝麻近年来的转型阵痛与机遇并存。作为传统食品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其核心产品矩阵始终围绕黑芝麻深加工产业链展开,从经典冲调类食品延伸至植物蛋白饮料、粗粮制品等多元品类。但消费市场的快速迭代让这家老字号面临严峻挑战——年轻消费者偏好转移、线上流量成本攀升、传统渠道增长乏力等问题交织叠加。2024年报中”主动优化主营业务结构”的表述,折射出管理层对行业趋势的清醒认知。
此次潜在的股权变更恰逢政策风口。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康养旅游、中医药保健等特色产业集群。国资平台此时介入,既符合地方政府整合区域优势资源的战略布局,也为黑芝麻带来转型升级的关键契机。分析人士指出,文旅与大健康产业的协同效应,可能为黑芝麻产品开辟新的应用场景,比如功能性食品研发、康养机构定制化供应等创新方向。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理性。虽然停牌前股价出现小幅异动,但相较于同类控制权变更案例,市场表现相对克制。这既反映投资者对交易不确定性的审慎态度,也暗含对国资入主后企业治理改善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李氏家族保留的27.62%股权仍构成重要话语权,未来可能通过董事会席位安排、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保持影响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这场股权交易折射出中国传统食品行业的集体焦虑与突围路径。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区域龙头企业开始寻求国有资本赋能,通过混改机制引入战略资源。黑芝麻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涉及资本层面的控制权转移,更承载着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如何将传统黑芝麻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融合创新,如何在保持品牌传承的同时激发组织活力,这些都是新晋大股东需要直面的课题。
交易后续进展仍存变数。根据公告安排,公司股票将停牌不超过两个交易日,这意味着交易细节可能在短期内明朗化。市场普遍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国资受让方的具体身份、交易定价机制及附加条件、未来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方向。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这家上市二十七年的老牌企业的未来走向。
编辑有话说:当民营资本遇上国资背景,当传统食品碰撞大健康风口,黑芝麻的控制权变更绝非简单的股权易手。这场发生在八桂大地的资本故事,既是地方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注脚,也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在国资赋能与市场化运作的平衡木上,黑芝麻能否重拾增长动能?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场变革带来的化学反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