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嘉应制药(002198)发布一则令市场震动的公告,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因未及时披露高达2.2亿元的关联资金拆借行为,被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依法开出罚单。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公司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重大漏洞,更折射出部分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监管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嘉应制药,这家拥有多年历史、以中成药研发与销售为核心的上市企业,近期却因董事长李能主导的关联交易陷入舆论漩涡。根据监管机构的调查结果,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期间,嘉应制药通过其子公司湖南嘉应以资金循环方式,向关联方湖南药聚能医药有限公司累计拆借资金2.1999亿元。其中,2024年度拆借金额为1.7亿元,2025年1月进一步拆借5000万元,并在当月全部回流。尽管资金在短期内完成闭环,但该行为仍构成对上市公司资金的不当占用,且未依法履行关联交易审议程序,更未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违反了《证券法》第七十八条、第八十条的相关规定,构成信息披露违法。
在此次事件中,李能作为嘉应制药董事长兼药聚能的实际控制人,负有直接责任。他不仅主导了资金拆借行为,更在其位而未能尽其责,违背了公司此前发布的《防范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专项制度》中的承诺。该制度明确指出,由董事长牵头成立专项监督小组,防范关联方资金占用。然而,制度形同虚设,李能却成为“监守自盗”的典型代表。
除李能外,公司总经理游永平与前财务总监史俊平均因履职不力被追责。游永平作为公司及湖南嘉应的整体运营负责人,未能对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监督;史俊平则因财务监管失职而被认定为直接责任人员。三人合计被罚款490万元,尽管金额看似不小,但相较于2.2亿元的资金拆借规模,是否足以形成震慑,仍值得深思。
嘉应制药成立于2003年,由梅州制药厂改制而来,2007年登陆深交所,目前已形成覆盖咽喉、感冒、骨科、妇科等多个治疗领域的中成药产品体系。其中,双料喉风散作为百年传承的名方,已成为公司主打品牌之一。截至2025年8月初,公司总市值为35.17亿元,拥有70个药品批准文号和多个剂型。这样一家拥有较强研发实力与品牌积淀的企业,却在合规管理上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实属令人惋惜。
本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于个别高管的道德风险。它反映出部分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管理上的制度虚设、执行乏力,以及对信息披露义务的漠视。尤其是在当前监管趋严、投资者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此类行为无疑会严重影响企业声誉,削弱投资者信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短时间拆借、快速回流”的行为模式,可能成为部分企业规避监管的新手段。从资金流向来看,虽然未造成实质性的资金损失,但其绕开审批程序、延迟披露的行为,已构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严重破坏,也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与制度要求。
此外,嘉应制药现任董事、高管中多人曾在公司治理中担任要职,却未能有效制衡和监督董事长李能的行为,反映出董事会内部监督机制的失效。独立董事制度在此事件中也未能发挥应有的独立监督作用,凸显出当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
从长远来看,此类事件若不加以严肃处理,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的识别机制,强化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时效性。同时,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违法成本,真正实现“不敢违、不能违、不愿违”的监管目标。
此次事件对嘉应制药而言,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公司应以此为契机,全面反思和重塑内部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监督机制,完善财务内控流程,重建市场信任。只有真正将合规经营、透明治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6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