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税务局一纸罚单,撕开了量化私募光鲜业绩背后的隐秘角落。7月下旬,甬税稽三罚〔2025〕90号文书显示,平方和投资因收受173份虚开增值税普票被罚167.61万元。这家管理规模曾闪电突破50亿的量化新贵,其总经理吕某勇为套取账外资金,竟以7%开票费购买1455万元虚开发票,导致公司两年少计应税所得1455万元。更值得玩味的是,在税务稽查启动前,公司紧急补缴的个税滞纳金已达335万元——这出”亡羊补牢”的戏码,暴露出量化行业狂飙突进下的合规隐患。
细究处罚文书可见,平方和投资的税务操作堪称”教科书式违规”。2019-2020年间,公司将虚开发票全额计入成本税前扣除,仅此一项就隐匿近1500万元支出。虽然2022年起陆续进行纳税调整,补充申报了房屋租赁费和高管薪酬等497万元成本,但经稽查局核定,仍需追缴两年个税合计33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39条,此类违法行为最高可处少缴税款1倍罚款,而最终0.5倍的处罚力度,或许考虑了企业自查补缴情节。
这场风波的主角吕杰勇,其履历堪称量化投资界的”跨界传奇”。从搜狐腾讯的大数据专家,到博时、中信的量化基金经理,再到自立门户创办私募,这位持股52.5%的实控人,却让企业栽在了最基础的财税合规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公司深陷税务丑闻的2025年,其官网高调宣布全球量化巨头世坤投资前高管方壮熙加盟,团队规模也急速扩张至39人,其中16名新员工均来自华软新动力等知名机构。这种”一边灭火一边添柴”的发展模式,恰是量化行业野蛮生长的缩影。
纵观私募行业,平方和投资绝非孤例。2024年10月以来,卓识基金、上汽颀臻、喜岳投资等机构接连因税务问题被罚,违规事由清一色是”应扣未扣税款”。某匿名业内人士透露,此类事件虽单次处罚金额不大,但叠加效应会严重侵蚀投资者信任。数据显示,平方和投资成立8年备案的265只产品中,清算率高达60%,这种”发新赎旧”的运作模式本就暗藏隐忧。如今叠加税务污点,恐将加剧代销渠道的观望情绪——毕竟在年化收益相差2%的量化红海里,合规性正成为机构筛选管理人的核心指标。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6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