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远认真地擦拭着书架。
本报()记者王晓慧 厦门报道
蝉鸣将午后的阳光织成金网,斜斜覆在厦门老城斑驳的红瓦上,那是被海风略过的痕迹。
距离不远的厦门地铁站内,有家特殊的二手商品售卖店——“幸运星”小店,17岁的小远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书架,见到记者走近,他开心地说了句“您好”,笑意从眼角漫开来,纯真又温暖。
如果不是提前做了功课,很难看出小远是名孤独症患者。
“这是一个为孤独症青年打造的职业康复基地,为他们搭建起通往社会的桥梁,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厦门市星宝贝康复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罗丽英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幸运星”小店,她开设了3家。
作为爱心商品中转站,“幸运星”小店的营业员都是14—18岁的孤独症青年,售卖的商品都是捐赠的,有二手玩具、书籍、文具等。
“幸运星”小店里的职业康复叙事
“如果我走了,孩子该怎么办?”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父母而言,面对年迈体弱的身体,更让他们焦虑的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心。
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等行为,对于孤独症青年来说,职业康复是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康复不仅包括身体机能的恢复,更涵盖了心理、社交、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提升。通过系统的职业康复,他们能够逐步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增强自理能力,提升社交技能,最终实现独立生活和就业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孤独症青年从康复机构、学校走向就业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断层和结构性挑战,这一问题涉及教育、就业支持、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
为了让孤独症青年从康复机构走向社会,自2016年起,罗丽英便致力于探索这些孩子们的就业之路,她开过小吃店,做过手工花组装……但都因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关闭。
孩子是特殊的孩子,就业的领域和模式也需有所创新。
2024年,“幸运星”小店应运而生,与普通的二手店而言,这里的物品均来源于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慷慨捐赠。店内物品由爱心捐赠,孤独症的孩子们将其进行分类整理、清洗消毒,并精心整理上架,最终在小店中完成售卖,甚至,还会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幸运星”小店里的摆满了企业和热心群众捐赠的商品。
“我们实行的是轮流分工制,参与的孩子大概有50人,根据孩子的能力大小进行工作安排,有人负责拿货、有人消毒打扫、有人送货……”罗丽英告诉记者,对于每一件企业和市民捐赠来的商品,孩子们都会全程参与,包括对于二手商品的定价,孩子们会先通过网络查询全新商品的价格,然后根据捐赠品的购买新旧程度和实用程度重新进行定价,孩子们可以将这些商品通过朋友圈售卖,卖出的商品可按10%进行提成。
商品的定价、售卖、记账等环节,让孤独症青年学习到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经济常识。他们开始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工资”,学会攒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从而培养了理财意识和消费观念。
记者见到小远时,他便刚刚通过微信完成了一个保健壶的售卖。小远悄悄地告诉记者,这款二手保健壶他卖了100块钱,可以提成10块钱。
去年年底至今,小远已算得上是名“老员工”。当被问及挣到的工资会去买什么时,小远停顿了一会儿,眼睛略显湿润地说了一件他印象最深的消费,“妈妈爱吃蛋糕,我去特别高档的酒店给妈妈买了一块拿破仑蛋糕,特别甜。”
记者了解获悉,那一天,正值母亲节。
对于小远而言,他或许不懂经济学课本里的“等价交换”,却在日复一日的搬运商品、整理书架的重复动作里,读懂了“金钱”的另一种含义,那是他用自己的双手将“劳动”兑换成了“爱”的形状。
在“幸运星”小店,孤独症青年不仅获得了职业技能的提升,更收获了心理上的支持和成长。
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卖出一件商品时,他们感受到了被认可和被需要的喜悦。这种成就感让他们逐渐建立起自信,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合力让“特殊”的光芒在劳动中绽放
据记者了解,自去年4月首店开业以来,已经成功开设了多家分店,并且实现了收支平衡,成为国内首个成功连锁运营的职业重建社会公益机构。
“幸运星”小店的成功实践,为孤独症青年的职业康复与职业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这样的职业康复基地,孤独症青年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从自理到自立的转变。
在这里,孤独症青年的每一次收银扫码、每一份包装打结、每一句礼貌问候,都在将原本散落在社会缝隙中的“特殊才能”凝聚成璀璨星轨。
一个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军告诉记者,厦门市探索创新全链条贯通、全周期衔接、全生涯关爱的孤独症青年融合发展支持路径,在厦门市残联的指导下,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给予了“幸运星”小店项目指导和扶持,为孤独症青年的职业康复提供保障。爱心人士和企业的捐赠,为小店提供了丰富的商品资源,让这个爱心事业得以持续发展。其中,农夫山泉厦门经销部和厦门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为小店全年无偿提供矿泉水,厦门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同时还启动助力孤独症青年职业重建成长计划,为孤独症青年就业贡献责任力量。
爱心企业和群众给小店进行捐赠。
陈军期待,未来有更多主体加入这个公益队伍中,提供物资援助、邀请专家指导,让“幸运星”小店的模式得以复制推广,为更多的孤独症青年提供帮助。
“幸运星”小店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是孤独症青年职业重建的起点,更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温暖港湾。在这里,每一个孤独症青年都在努力地成长和进步,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