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陈伊凡
编辑|苗正卿
头图|《我的机器人女友》剧照
“AI原生100”是虎嗅科技组推出针对AI原生创新栏目,这是本系列的第「01」篇文章。
给Z世代女性专门开发情感陪伴机器人,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曾在滴滴、小鹏汽车、鹏行智能供职的珞博智能创始人孙兆治认为这是一个蓝海。18个月前,他创业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小鹏汽车旗下的机器人公司——鹏行智能担任产品设计和品牌负责人。
一个多月前,AI圈的注意力开始被他和珞博智能吸引:在上半年透露“在退出一些具身智能项目”的投资人朱啸虎投资了珞博智能,朱啸虎是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虎嗅了解到,这笔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是珞博智能的第一笔市场化投资,上影新视野基金、金沙江创投联合领投,零一创投跟投。
孙兆治告诉虎嗅,在与朱啸虎聊了十几分钟后,这笔投资就被确定下来。“不投具身智能”的朱啸虎对这个项目的基本判断是:“AI创造情绪价值,是如今大模型应用领域一个靠谱的方向;切入市场的思路精准;团队执行力强,技术方案能较快落地。”
6月底,我在上海见到了孙兆治,他戴着银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带着些许艺术气质,从他的衣着中可以感受到作为设计师的品味。我们的对话,发生在徐汇区人工智能小镇,这里汇聚了中国东部最核心的AI新动力。因为面试,孙兆治晚了几分钟,招到合适的人,是如今业务增长阶段,让他投入时间最多的事情之一。你几乎很难从这位创始人身上看到一丝情绪波动,正如其说话语调一样没有波澜,但他却正在做一件最需要洞察情感并提供情绪价值的事。
芙崽产品图 图片来源:珞博智能官网
珞博智能在人工智能小镇一座孵化器的办公室里,门口的易拉宝,印着公司最新上市的产品——芙崽Fuzozo,一款毛球状的AI陪伴机器人,进门的桌上放着几个桌面机器人的样品,这是珞博机器人最早的几款产品形态。孵化器的对面,是人工智能创智学院,这里正在孵化从0到1的创新。6月27日,珞博的第一款产品芙崽在京东开售,开始十分钟就卖出了1000多台。
创立珞博智能之前,孙兆治已经在汽车和机器人行业浸润多年。他幽默地“吐槽”自己的职业经历“都阴差阳错成为这些公司的头几号员工”。2015年他加入小鹏汽车,负责小鹏内饰设计;2017年,孙兆治加入了滴滴,成为了滴滴造车项目的产品负责人;2020年小鹏成立了机器人公司鹏行智能,他又负责了机器人全线产品的设计和品牌工作。
如果梳理孙兆治过去的经历,几乎都没有离开“AI+硬件”这个关键词组合,他说他坚信AI+硬件已经来到爆发前夜,而承载AI的硬件一定不只是手机或电脑。
“对待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专属硬件。”在我们交流之初,孙兆治就引用了Alan Kay的这句话,这句话同样获得了史蒂芬·乔布斯的认同。
至于为什么最后做的是情感陪伴方向的机器人,那是他在鹏行智能(小鹏汽车的机器人公司,下称鹏行)三年想明白的事儿。
在鹏行早期阶段,团队希望做ToC的机器人产品。当第一款四足机器人——机器马研发出来之后,孙兆治发现,其商业场景很难落地,“技术发展还没到那个阶段”。
2021年,当ChatGPT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的技术架构和表现形式,鹏行马上开始做人形机器人。产品出身的孙兆治很快发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门槛更高,商业化路径更不清晰。但在机器人中的技术栈却可以外溢成许多不同的产品形态,情感交互,是商业化路径最清晰的一条。
值得注意的是,AI情感陪伴赛道在2025年的CES上成为了最热门的焦点之一,日本初创公司 Yukai Engineering推出了一款Mirumi的陪伴机器人,售价大约70美元,会做出简单的反应动作;日本卡西欧推出了一款AI宠物机器人Moflin,通过独特的声音和动作和人建立情感链接,售价约合人民币2814元。
孙兆治看来,情感陪伴机器人赛道真正的竞争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大公司还在水下,摩拳擦掌,准备下场。珞博的产品已经开始量产,正在构建自己的优势。
他说泡泡玛特是很好的学习对象,但同时也说IP只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用户体验才是让用户持续使用产品的关键。
一场源于小鹏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外溢
虎嗅:你决定做一个机器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路径是什么样?
孙兆治:我始终相信史蒂芬·乔布斯的那句话,“如果你真的把软件看足够重要,你会做自己的硬件”。陪伴类AI,最适合承载的是手机、电脑,还是新的硬件?我们其实是沿着这条路在思考。
虎嗅:为什么你会判断,最终承载的形态是机器人而不是手机APP这类的形式呢?在此之前也有不少APP类的情感陪伴应用。
孙兆治:我的联合创始人Yuna之前做的工作就是模型在情感陪伴方面的app应用。Yuna之前在豆包和MiniMax,国内做情感陪伴和角色扮演类模型最好的两家公司。在我们看来,这类产品以APP形式存在,并不是陪伴模型最适合的载体。
因为陪伴类用户需要的是沉浸感,手机上目前没有任何一个APP可以实时调用你的摄像头、麦克风,把它呈现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和形态产生情感交互,同时在不同APP之间切换,也不现实。逐渐会发现,需要一个独立的硬件做这件事。
站在我做机器人经历的视角,我在小鹏鹏行负责产品和品牌,一直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下一个进入千家万户的机器人形态到底是什么?
这其中的关键变量仍然是大模型。大模型带来了新的交互模式:多模态自然交互。相比之下具身智能其他的技术栈,比如运动控制、精细操作,现在还停留在技术路线的争议阶段,其实挺难判断它的商业化。如果从自然交互方面思考,情感陪伴机器人将会是更快的商业化落地方向。
虎嗅:你在鹏行机器人成立之初就加入,一直做机器人,是否可以展开说说这段经历,这个项目如何开始?经历了什么样的产品迭代?
孙兆治:2020年小鹏做机器人,瞄准的是To C。当时还没有“具身智能”这个词,我们叫通用机器人。
我们在to C方向上尝试了两年,最早我们想做一个有钱人家的大玩具,所以做了个机器马,小孩子可以骑着出街。很快我们发现这个产品方向有问题:太贵,且太不可靠,连基本的安全性都很难保证。本质上是技术发展还没到那个阶段。
虎嗅:商业价值变得不那么大了,所以你们下一步做了什么?
孙兆治:2023年,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从四足机器人开始做人形机器人。
虎嗅:2023年正好是“机器人觉醒”之年,当时发生了不少事,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2023年表示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马斯克也是在2023年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国内来看,鹏行是第一批做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宇树科技还没有跑出来。
孙兆治:对,我们全面转向人形机器人时,宇树差不多晚了半年左右才切入这个赛道。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难度更大,它需要跟物理世界进行更深度的交互,但这个方向我们认为比四足机器人更有价值,因为四足机器人只是解决移动问题,移动相比操作而言价值有限,而且其实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解决。
虎嗅:人形机器人如果是一个技术价值更高的事情的话,为什么没有想继续在鹏行把这件事做出来,而是想在那个时间点出来创业?
孙兆治:我个人的兴趣还是在产品和商业化上,就是能够做一个实实在在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中,看到用户真实的用起来,然后给你反馈,然后你持续完善它。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爽。
做具身智能三年,我发现从具身智能技术栈中取一部分做商业化应用,这样的机会还挺多的,值得创业去做一做试试。比如说机器人的情绪价值这件事,我觉得它是会优先于生产力价值先落地的一个场景。
半年前我说想做一款交友类机器人,大家还不理解
虎嗅:在小鹏机器人的时候你就想明白了要做AI情感陪伴硬件,怎么寻找自己的目标用户并确定这是一个真实需求?市面上现在有很多AI陪伴产品,但新鲜劲过了就被闲置了。
孙兆治:我们从很早就认为Z世代女性用户是这类产品的最佳目标用户。我们调研了市面上大量AI陪伴类APP软件产品,看背后的深度用户画像,几乎全是Z世代女性,国内国外展现出了一致性。AI已经能够和她们产生某种“情感羁绊”。有论文专门研究过,人的一生有两个年龄段最孤独,一个是二十多岁刚毕业的时候,还有一个就是七十岁以后。我们访谈的用户会说她们晚上会跟闺蜜打长达1小时的电话。
我们早期也研究了儿童人群,其实儿童本质并不孤单,也不焦虑,他的需求纯粹是好奇心和新鲜感,这就很难构建出长期粘性和所谓“情感羁绊”。
虎嗅:在解决用户的情感羁绊和用户体验上,你们做了哪些事?
孙兆治: 我们花大力气自研了一套长期记忆,情绪与性格系统,和养成体系。
虎嗅:拆解一下难点?
孙兆治:其实难点不在底层技术上,而在于如何理解这个垂直场景,并最大化地去应用技术。比如长期记忆,框架论文里都有,但在特定场景下,应该记住什么,应该recall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反思,都要求你充分理解场景需求。情绪与性格更是这样。养成体系,基本上是一个游戏数值系统与模型的融合,它的难点在充分理解场景和模型能力,然后巧妙结合。
虎嗅:我们现在接入的模型是什么?如何选择这些模型?
孙兆治:我们在服务端做了一个挺复杂的Agent,不同模块接了不同的模型。对话模块我们需要高实时性并且角色演绎能力足够强的模型;长期记忆的反思我们需要强推理模型来处理。
虎嗅:Gmail创始人Paul Buchheit说过,一款产品需要很简单,并且有三个很棒的功能进行深度结合。在产品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加法?又做了哪些减法?
孙兆治:我们最早做的产品原型机是一个多模态小机器人。它既可以摆在桌子上,又可以通过小配件挂在身上,你可以把它带出去,跟Gopro一样记录生活。它有一个摄像头,有麦克风,有很多小电机,像个小巧的人形机器人。脖子可以转动,打招呼的时候可以转过头来看着你回答,看你今天的状态,得出你今天的心情,然后看你穿什么衣服,猜今天可能要去干嘛,再结合到对话里。
虎嗅:这个产品做了多久?
孙兆治:我们从24年8月开始做,第一个demo出来是九月份,做到十一月份,中间迭代了三次。
虎嗅:为什么最后没用呢?
孙兆治:我们做了好几轮用户深度研究,让用户感受这个产品。用户其实挺喜欢这个产品的,但我们发现他们喜欢的点可以做得更精准、更有效一些。另外就是大家觉得太贵。
虎嗅:当时定价打算在什么范围?
孙兆治:要卖的话,起码要到1000多到2000元。
虎嗅:用户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点分别是在哪些地方?
孙兆治:用户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但你得结合成本去思考这个问题。最打动用户的是“它懂我”,能记住和主人经历的日日夜夜,还能给到满满的情感支持。用户对能随身携带和社交属性也很感兴趣。用户对全身可以动这件事,有那么点兴趣,但它的成本很高,只有少部分人会为这个付费。我们想要覆盖更大的人群,所以这个就应该做减法减掉。
虎嗅:意识到这件事之后,你们最后做了什么决定?
孙兆治:我们决定做减法,把它做小、做轻、做便宜,然后把用户最喜欢的部分做一个最小集出来。我们用两天的时间就做了一个外观的原型出来,团队里90后95后的女孩子都超喜欢,于是就知道产品形态找对了。
虎嗅:能说说你们创业的第一笔钱来自哪里?
孙兆治:来自朋友,在去年年中。
虎嗅:当时没有想过拿机构的钱原因是什么?
孙兆治:我们一开始也想拿机构的钱,但发现在那个阶段很难。当时很多机构对我们做的事情非常不理解。他们会说:为什么要做硬件?这个东西不是一个APP就可以解决的吗?也会问,情绪价值是个啥?这个概念听起来太“玄妙”了,不够量化。那个时候泡泡玛特还没有今天这么火。而且当时国内普遍对模型能力没有那么有信心,我们说要做一个和人交朋友的智能体,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事情不可能做得到。
我们就想,那就先拿信任我们的一些朋友的钱,先把东西做出来。
虎嗅:这样的行业认知发生变化,大概在什么时候?
孙兆治:到今年初,这些问题就逐渐没人再问了。这个跟DeepSeek的横空出世有关系,跟去年CES也有关系。但我们自己的这个认知从去年初开始就一直没变。
所以我觉得很多有想法的创始人千万不要被资本市场的认知带偏了,当你自己在某个领域做着最前沿的事,思考着最深度的问题的时候,外部的所谓“共识”肯定是滞后的,但这也恰好是你的时间窗口。
虎嗅:所以金沙江创投的融资算是你们第一笔市场化投资机构的融资?
孙兆治:对的。
虎嗅:还记得那是个什么样的场景?花了多长时间让投资方做这个决定?
孙兆治:我跟朱啸虎总聊了十几分钟,然后他就决定投我们了。我现在做的事情逻辑也很简单,用新技术做一个对用户有价值的东西。朱总看了这个产品后就说,一定能卖,找目标用户非常精准,产品的几个亮点都很精确,然后看了下团队,认为团队没问题,就投了。
泡泡玛特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
虎嗅:现在AI陪伴机器人市场也开始卷起来了,蓝海逐渐要变成红海,这会让你觉得焦虑吗?
孙兆治:现在看到的这些友商基本都是初创团队,我觉得真正的竞争对手都还在水下。比如米哈游、泡泡玛特,他们有自己非常好的IP以及渠道,我认为他们迟早会下场。
虎嗅:你关注到最近Labubu(泡泡玛特旗下的一款IP)的爆火了吗?
孙兆治:Labubu问世好多年了,最近的爆火从市场运营的角度很值得研究。泡泡玛特是个很好的学习对象,从他对IP的塑造,再到如何做渠道,包括出海的节奏,我认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虎嗅:大公司有钱、有场景、有IP、有技术栈还有渠道,那个时候,创业公司怎么办呢?
孙兆治:我在大公司也带过创新业务,大公司看似什么都有,但往往缺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决心”和“效率”。其实有大公司早期接触过我们,后来打算自己内部组团队做,结果花了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也没搞出来。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先发优势,钱也够,也没有任何包袱,怎么高效怎么来,跑得会比大公司更快。
虎嗅:你们如何快速通过第一款产品积累到足够多的用户?
孙兆治:小红书基本上是我们的用户聚集地。我们三月份开始在小红书上做了个官方账号,没过多久就有了几千个粉丝,积累了一千多个对Fuzozo芙崽非常喜爱的种子用户,最近一轮内测用户也是从他们中间选出来的。任何新产品,在早期获得1000个核心种子用户非常重要,我们的种子用户给我们的产品开发和传播贡献了巨大的价值。
虎嗅:出海是否在未来规划中,以及大概会是什么样的节奏?
孙兆治:下一步一定是出海,已经在准备了。我们会先去东亚、东南亚,策略和泡泡玛特相似,这个品类要先去和中国文化审美相近的地方。
犯过最大的错误在招人上
虎嗅:回看创业历程,你犯过最大的错误是什么?
孙兆治:招人的时候过于注重能力,忽视了理念的一致性,招进来的人不适应团队理念,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和产出。所以我们现在虽然活很多,但团队扩张节奏不快,就是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是对的。
虎嗅:现在最大的焦虑来自哪里?
孙兆治:眼下比较关注的工作,就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让产能尽快跑顺。另外从组织层面来说,团队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扩张节奏,以及如何能够在人员增多后依然保持高效,也是我近期比较关注的。
虎嗅:你觉得这次创业和前几次有什么心态上的不同?
孙兆治:以前是产品经理型创业,就是总想证明自己对产品的理解是对的,对产品的所有细节都有执念。现在的心态是,用自己的产品sense,找到一个足够蓝海的方向,搭一个舞台,然后让足够有才华的人愿意在这个舞台上做自己擅长的事,共同成就一个更大的事情,对现在的我来说是更大的满足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