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退群”的小米友商出现了
首个小米友商选择退出竞争,引发行业关注,此举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市场策略调整、竞争压力等,此举对市场格局及消费者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需进一步观察后续发展,小米友商宣布退出竞争,背后原因不明,市场反应不一,对行业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后续发展备受关注。
2025年3月,美的集团年报披露的一则信息震惊业界:公司已清仓全部小米股份。这场始于2014年、涉及12.66亿元战略投资的“制造+互联网”联姻正式落幕。十年间,美的通过三次减持累计套现18.38亿元,而小米同期投资美的则获利19.3亿元。这场看似双赢的资本合作,最终以双方在空调、冰箱等核心家电领域的全面对抗收场。当小米2024年空调出货量突破680万台、同比激增50%,直接冲击美的全球7000万台空调销量的基本盘时,这场“友商退群”事件,已然成为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新势力对决的标志性案例。
时间拉回2014年,彼时智能家居概念方兴未艾。美的作为年营收超1400亿元的家电巨头,正面临智能家电渗透率不足5%的转型焦虑;而成立仅四年的小米,凭借MIUI系统1.5亿月活用户和生态链模式,亟需突破制造瓶颈。双方一拍即合,美的以12.66亿元认购小米5500万股,占股1.29%;小米则斥资12.11亿元入股美的,形成交叉持股的战略同盟。时任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曾兴奋地将其称为“制造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化学反应”,双方联合推出的i青春智能空调,更是被寄予打通“手机+家电”生态的厚望。
然而转折发生在2018年。小米宣布成立大家电事业部,首款空调产品定价1999元,较美的同配置机型低30%,直接杀入后者核心腹地。数据显示,小米空调线上份额从2020年的3.2%飙升至2024年的11.7%,而美的同期线上份额则从28.5%下滑至22.6%。更具冲击力的是,小米通过“高性价比+生态联动”策略,将空调与手机、扫地机器人等设备绑定。2024年IoT业务收入突破1041亿元,其中大家电贡献占比达42%。这种“用手机流量反哺家电销售”的打法,彻底动摇了美的等传统厂商的渠道优势。
面对冲击,美的的反击堪称教科书级防御。方洪波在内部会议上直言“战术上重视小米,但战略上不害怕”,随即启动立体防御体系:子品牌华凌以2154元均价(较小米低299元)狙击年轻用户;主品牌“酷省电Pro”降价至1999元正面硬刚;同时依托覆盖至乡村的3万个售后网点,推出“价高退差+24小时极速安装”服务,直击小米外包售后的痛点。更关键的是,美的将研发投入转向核心技术,其自主研发的空调压缩机全球市占率达45%,高端品牌COLMO营收增速超60%,形成“低端防御+高端获利”的双重屏障。
这场对抗的本质,是两种商业逻辑的正面碰撞。小米凭借互联网流量优势,通过“爆品策略”在单一品类快速起量,2024年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50%、30%、45%;而美的则依托63个全球生产基地和To B业务26%的营收占比,构建起“制造护城河”。数据显示,美的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达29%,较小米IoT业务高出7个百分点。这种盈利优势使其能够在价格战中保持从容。正如方洪波所言:“家电行业的竞争最终是效率比拼,小米的互联网打法能快速撕开市场,但制造业的深耕需要时间沉淀。”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影响正在持续发酵。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空调行业均价同比下降4.02%,中小品牌份额被挤压12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高盛研报指出,小米依托生态优势有望在2026年实现10%的空调市占率,但美的通过渠道改革和全球化布局,仍将保持15-20%的稳定增长。这场较量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证明互联网模式可以颠覆行业规则,但无法替代制造根基;而传统企业若不拥抱数字化,同样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当美的将清仓小米所得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工业机器人领域,当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实现6.5秒下线一台空调,这场“退群”事件已超越企业恩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存量竞争的时代,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法则。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2755.html发布于 2025-11-28 13:46:4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