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一审宣判!消费者维权迎来史诗级胜利,车企慌了?
小米汽车一审宣判,消费者维权取得重大胜利,这一判决对汽车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事件标志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车企面临压力,不得不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一胜利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消费者维权案件树立了榜样。
文:谈擎说AI
近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小米汽车购车定金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要求小米相关公司向消费者双倍返还定金共计1万元。
从公开信息看,这或是全国首例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的宣判案件。
虽然判决的赔偿金额不大,但这对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小米汽车又来了一波助攻。
格式条款要为消费者交易公平让步
时间线还要回到去年7月,在试驾 SU7 Max 后,李女士当场在店内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通过小米汽车 App 下单,车价 31.89 万元,并支付 5000 元定金。
付款前她特意确认:如果后续资金紧张,能否推迟排产?工作人员答复“可以协商,以补充约定为准”。
同年 10 月,小米海口员工通知车辆已排产、预计 11 月到店。
因家庭突发支出,李女士再次要求延期。
双方多次微信沟通后达成一致:订单有效期延长至付定金之日起 360 天内,期间她可随时在 App 申请排产;满 360 天未申请才视为违约,小米方可处理订单。
也就是说,360天后,若是李女士依然没有支付费用,那么小米才有权处理这5000元的定金费用。
为此,李女士还多留了个心眼儿,特意留存了聊天截图,并让工作人员在系统内备注了延排约定。
但仅隔一个多月,12 月初,另一名小米员工致电李女士,强硬要求 7 天内付清 31.39 万元尾款,否则系统取消订单、5000 元定金没收。
李女士当即坐不住了,双方已约定 360 天内自主申请排产,既未申请也未验车,为何突然催款?
对方回应称“公司只看购车协议,此前协商无效”,坚持“要么付款、要么认亏”。
此后,原对接人失联,官方客服同样答复“按协议定金不退”。李女士向市场监管局投诉,调解会上小米仍拒绝退还定金,调解失败。
2025 年 1 月,李女士觉得不能忍了,车还没见,就要付尾款?
凭定金凭证、延期聊天记录、催款录音、调解笔录等证据,向海口市美兰区法院起诉,要求双倍返还定金。
美兰法院经审理认定:原告在实地试驾后,通过APP支付5000元定金,并与海口小米景明公司就车型、颜色、轮毂、价格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双方已成立合法有效的买卖合同。
然而,被告援引格式条款,要求原告“先付尾款、后验车”,并设定7日期限,逾期即取消订单、没收定金。
法院认为,该条款实质加重消费者付款义务、实际上剥夺其验车权利,所以《购买协议》中相关格式条款,符合“不公平、不合理”要件,应认定无效。
同时,小米汽车官方曾承诺“支持验车后付尾款”,该承诺构成消费者合理信赖。被告坚持“付款才排产”的做法与官方承诺相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构成违约。
法院认定小米违背补充约定、单方取消订单构成违约,判令其双倍返还定金共计 1 万元。
至此阶段,李女士维权胜利,后续小米汽车继续上诉的概率应该不大,毕竟金额这么小,而且即使打胜了,也可能影响自己的口碑,万一维持原判,对小米汽车反而更不好。
所以站在小米角度上看,应该不会继续上诉,李女士此次维权算是基本获胜了。
行业标杆案例,消费者维权有了参考
有人说,这是一个消费者维权里程碑的事件。
一方面该判决是目前公开报道中,这份判决是全国首例就“小米汽车未交付却要求付尾款”争议作出的生效裁决,是一件标杆案例,为遭遇相似情况的消费者提供了可复制的诉讼范本。
另一方面,过去,面对定金不退、被强制支付尾款,不少人因合同已载明而自认倒霉;如今该判决表明,格式条款并不是免死金牌,车企单方拟定的格式条款若显失公平,即便白纸黑字,法院也可直接认定无效。
其实全行业这样的事情不止小米一家,现在许多新能源车企都采用“APP下单+格式条款签约模式”,类似不合理的条款并不少见,这相当于为所有车企敲了一个警钟。
此外,李女士的行为也为我们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消费维权模版,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想要维权需要花费大量金钱与时间成本,即使古话讲,有理能走遍天下,但在法院下,很多维权者不是没理,而是缺乏证据。
所以在日常的大件消费中,不管是付定金还是协商与沟通,都要留好证据。
不过,这起案件让人纳闷的一点是,小米为何非要提前交尾款呢?
其实说来也复杂,站在小米的角度上看,小米汽车订单队列中混杂着部分黄牛利用脚本“抢跑”占位的订单。这些黄牛本想倒手赚差价,临到交车却卖不掉,便申请延期提车。
为减轻黄牛订单对排产节奏的干扰、防止有人最终弃车打乱排程,小米对“曾申请延期”的订单追加规则:须提前付清尾款,才能继续保留排产资格。
本质上,这是针对黄牛行为的定向惩戒,而正常车主验车后再付尾款的权利并未受影响,因此大多数真实用户甚至不知道还有“提前付尾款”这一说。
不过即使是初衷是好的,但是实行中确实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小米汽车如今可以说是站在风口浪尖上,根据天眼查APP显示,这几个月,小米汽车不断发生诉讼。
风波不断,很多人都在说小米只会营销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其实要我说,主要是小米入局汽车调起得太高了,拿到了不该属于自己这个阶段的成绩。
哪有一个新入局车企能在一天内大定几十万辆?
而且造车经验没几年,也有这么多人愿意买单。
所以当初买小米汽车的人,很多是一种情绪消费,碍于小米在手机领域做得太好了,产生的信任太足了。
若是卖的没这么好,就算小米汽车出现一些失误,负面影响也不会像如今这么大。
但换句话说,雷军汽车打法不高调点儿,又怎么帮小米汽车立足,要知道,在如今内卷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活下去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如今消费激情退潮,小米汽车也成功立足,接下来笔者觉得小米汽车将进入被消费者用理性标尺重新掂量的阶段。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2335.html发布于 2025-11-25 16:01:3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