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邦的妈妈邱永涛发给徐琦的微信截图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衢州报道
“非常感谢你,我儿子今天上班了。到你那里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也改变了很多,我能感受出来,谢谢你。”“他连想法都改变了。”“他真的变了。”近日,浙江省衢州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园运营经理徐琦的微信里,收到一位残疾人母亲邱永涛发来的感谢。
“本来这孩子是有点叛逆的,不太听大人的话。”徐琦向《华夏时报》记者展示微信内容时回忆道,“一开始我也不太了解,有次我们开展残疾青年工作走访,知道他没就业,就专门对他进行辅导,一起规划了方向,帮他找到了工作。现在他妈妈特别高兴,感觉儿子变了。”在徐琦看来,他正是大好年华,需要出去闯一闯,只是缺一个平台和机会。
专业性+“软技能”,匹配适合岗位
徐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位年轻的小伙儿叫吕振邦,今年20岁,从当地一所职高毕业后开始工作。
吕振邦是肢体三级残疾,用他自己的话形容是“不动的时候看起来没啥问题,就是走路的时候脚后跟不着地,膝盖会弯曲。”所以,在没有特别大的身体困难基础上,他在职高完成学业。
但是到了踏入社会找工作时,有了一些具体的困难——在某些领域的专业性上不如特教学校的学生强,又因为身体条件限制了工作岗位。这让邱永涛觉得,孩子入学时的多向选择权似乎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两不靠”,就业更难了。
但徐琦不这么看,“职高毕业的孩子既有一定的实操性、专业性,还对社会了解认知程度更高,掌握的‘软技能’也更多。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只是需要发挥这些优势,帮助他们匹配合适的岗位。”
在了解到吕振邦的个性和经历后,徐琦所在的团队给他做了职业匹配。“他性格比较温和,加上之前做过短期的电话客服,我们就推荐他去做电商客服。”徐琦说,吕振邦现在在浙江省杭州市有棵树公司做淘宝客服,每月拿到手的工资保底有三千块,包吃住。
据了解,这是徐琦团队和公司商量协调后给出的最佳方案。“杭州吃住费用还是很高的,如果不包吃包住,工资4000块钱。但是细细算一下账,除了租房吃饭,就剩不了多少。现在方案是包吃包住,公司交社保,以基本工资3000元起(保底)加上业绩提成。这样算下来,扣除社保个人部分后,他能拿到手的在3500到4000元左右。”
不过,做淘宝客服并不是长久的工作计划,谈论到吕振邦的未来,邱永涛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发展得好,甚至能创业,我会成为他坚持的后盾。”但在问到具体的计划方向时,她的回答是模糊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残疾人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我国残疾人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加之残疾人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支持多数有限,所以对于职业的长远规划多数缺少明确认知。同时,不少在职高就读的残疾青年来自农村或县城,家庭收入较低再加上为了看病花了不少钱,他们急需改善家庭经济条件,需要快速进入就业市场。
但是,进入就业市场的方向应该是什么,是很多像吕振邦一样的年轻人感到迷茫的地方。
针对残疾人就业,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如《残疾人就业促进条例(修订版)》对企业雇佣残疾人给予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多项实质性激励措施;近期出台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到支持普通中职学校增设特教部(班),要在优化提升就业服务方面实现“三个一”等等。因此,帮助职高毕业的残疾青年明确就业方向,就更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将这些措施传递下去,对他们进行职业引导和规划。
“不只是残疾青年,从现状来看,衢州市95%的残疾人只有初中、高中文凭。所以就业的重点在于怎么发挥残疾人在技能实践上的优势,并且通过工作不断提升他们的人力价值。”徐琦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残疾人是差异化的人力资源,而不是单纯的救助对象。用更市场化的方法,才能真正释放他们的生产力。”
现在,徐琦帮吕振邦规划了“就业立足-学历跃升-反哺行业”三步路线——先工作,快速学习沟通、管理等各种知识;再攻读成人专科,提高就业可选择范围;最终熟悉全流程,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运营者或者电商团队管理者。
找到一份工作,更要找到一份“舒服”的工作
对于进入工作没多久的残疾青年来说,一份好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除了能拿到的薪水之外,工作的感觉,或者说环境是否“舒服”,同样关键。
吕振邦告诉记者,他之前的工作一直断断续续的:“2023年毕业后,我先在义乌学习怎么做电商,接着又在杭州做过几个月的电话销售,后来又去了淄博,最后又回到衢州干了段时间。”
为何换工作的频率这么高?“之前工作的时候,我偶尔会觉得不太舒服,所以不是很想工作下去。”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进入社会后,因为大家的生活路径太不相同了,讨论的话题也很不一样,所以他和同事有了一些疏离,不太交流,也对生活的期待值降低,“我这个样子,还能期盼什么?”当记者转述母亲邱永涛夸他“特别帅气”时,吕振邦这样回应自己内心的矛盾。
浙江省龙泉市的陶瓷大师陈卫星同为肢体三级残疾,当被问到关于心态的问题时,他回答“我都没把自己当残疾人想的,除了走路有点不方便,我感觉和健全人一样”,因为有作品的支撑,所以更加淡然和自信。
如何帮助残疾青年走出反复搅动的情绪圈,达到一种比较“舒服”的状态,关键或许在于让他们在有归属感的就业环境里成长,在成就感中塑造自我。
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是其间的一个桥梁。以浙江省衢州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园为例,通过与各企业对接,率先帮残疾人了解就业环境、福利薪资等,方便残疾人匹配适合的岗位。吕振邦说,在他现在工作的公司内,有20位类似的员工,常常和他们沟通想法后,他起初在工作中“不舒服”的感觉降低了一些。
徐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帮助残疾人打造一个“家”是他最大的期望。徐琦右腿行走不便,左眼失明,在大专毕业后,尝试过后台管理、编程、运营等等多份工作,所以他很清楚残疾人,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残疾人在就业中需要什么帮助。
现在,徐琦已经为1600位残疾人建立了“一人一档”的动态档案,实时记录着每个人的残疾情况、特殊需求、就业意愿和企业适应情况等,帮助大家在实践就业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