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从政策倡导迈向法律约束的新阶段。这部法律不仅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制度保障,更在第七章明确规定了对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人格权益的保护,严禁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并要求网络平台加强信息内容管理。这一条款的出台,无疑为民企在舆论场中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护盾”。然而,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新法能否有效终结“流量碰瓷”现象,仍需进一步观察与实践。
过去数十年,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创造了无数奇迹,却也频繁陷入舆论漩涡。社交媒体的兴起,让谣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呈几何级增长。2021年,网络大V司马南针对联想集团发起的一系列指控,如“贱卖国有资产”“5G投票背叛华为”等,迅速引发公众热议。尽管联想多次澄清事实,但情绪化的标签化言论已对其品牌声誉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同样,2024年农夫山泉因产品包装被质疑“媚日”,导致创始人钟睒睒遭受无端攻击,甚至其95岁的母亲因此离世。这些案例深刻揭示了“按键伤企”现象的危害——不仅是企业声誉受损,还可能波及企业家及其家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悲剧。
为何民企如此容易成为“流量碰瓷”的目标?这与社交媒体的生态逻辑密不可分。在流量经济驱动下,煽动性、争议性强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关注。例如,司马南通过简化复杂的商业问题,将联想的股权改制贴上“卖国”标签,迎合了部分网民的情绪需求,从而快速积累粉丝与影响力。而农夫山泉事件中,“媚日”谣言则借助地缘政治敏感话题,迅速发酵并引发大规模传播。此外,平台在谣言管控中的缺位或滞后,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清朗”行动清理了超过100万条违规信息,封禁近10万个账号,但类似事件仍屡见不鲜。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民企对抗“按键伤企”提供了有力武器。相比以往零散的名誉权规定,新法明确了民企的平等法律地位,并专设章节系统保护其人格权益。例如,若新法在农夫山泉事件中适用,企业可要求平台迅速删除谣言内容,甚至直接起诉造谣者,从而切断谣言传播链。同时,新法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促使其优化算法、加强审核,避免谣言泛滥。
然而,要彻底终结“流量碰瓷”,单靠一部法律显然不够。网络诽谤的隐蔽性与跨平台传播特性增加了取证和追责难度,AI生成虚假信息的技术滥用更是让问题雪上加霜。此外,司法效率与执行力同样关键。对于亟需快速止损的企业而言,漫长的诉讼周期可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公众的法治意识与理性思维亟待提升。司马南的攻击之所以能引发共鸣,部分源于部分网民对民企存在刻板印象,缺乏对复杂商业问题的理解与判断力。
未来,构建健康网络生态需要法律、平台与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法律层面应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允许企业在谣言初期申请临时禁制令;细化平台处罚标准,明确其治理义务。平台层面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优化算法,减少争议性内容推送,并设立透明的投诉处理流程与民企保护通道。公众层面则需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普及网络谣言危害,提升媒介素养。
总之,《民营经济促进法》为中国民营企业撑起了一把法治保护伞。从柳传志到钟睒睒,民企在舆论场中的苦痛折射出流量经济与网络暴力的双重困境。唯有法律为盾,平台、公众共治为基,才能让民企免于“按键伤企”的威胁,在公平的环境中书写新的传奇。共同期待这部法律的落地生根,为中国民营经济注入更强劲的信心与活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