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砍27%仍花30亿营销!白云山7.5亿收购南京医药,重销售轻创新遭质疑
9月28日晚间,白云山(600332)发布公告称:其附属基金拟斥资7.49亿元收购南京医药11.04%股权,交易金额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动作果断却未设对赌——这不仅是财务投资,更是一次零对赌押注未来、背水一战的战略突围。
这笔交易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映射出白云山当前处境的真实写照: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31%,扣非净利降幅达5.78%;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更深,从去年的-20.37亿元恶化至-33.97亿元,同比恶化超六成;主营产品全线“瘦身”,中成药、化学药、大南药营收分别下滑20.12%、5.85%、15.23%,毛利率同步承压。曾经稳坐中国医药工业榜首的广药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
更为严峻的是,研发投入持续缩水。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为2.85亿元,同比锐减27.06%,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30.28亿元,是研发支出的十倍以上。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早已引发资本市场警觉。尤其在今年2月,旗下子公司广药四川因向相关人员输送不当利益公开道歉,暴露出销售体系深层次合规隐患,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信心。
在此背景下,收购南京医药11%股份的动作,便不再仅是一次普通的股权投资。南京医药作为华东地区区域性流通龙头,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9.67亿元、净利润2.91亿元,全年营收逼近537亿,在江苏、福建、湖北等地拥有成熟的配送网络与终端覆盖能力。白云山此次通过广药二期基金出手,虽未控股,但却以资本纽带打通渠道壁垒,意图明确:借力南京医药的区域优势,补足自身在华东市场的分销短板,尤其是在集采常态化、医保控费加剧的当下,流通环节的话语权已成为制造企业生存的关键支点。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并未设置任何业绩对赌条款。这意味着广药方面并非抱着短期套利心态入场,而是选择以“信任投票”方式表达长期合作意愿。5.18元/股的定价基于前60个交易日均价,既体现公允性,也规避了溢价争议。这种“零对赌”结构在国内并购案例中较为罕见,通常出现在产业协同性强、战略契合度高的双方之间。它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白云山正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试图构建以制造为核心、流通为延伸的一体化生态链。
这一逻辑也与其整体业务结构调整相呼应。尽管大南药板块整体萎缩,但白云山并未放弃转型努力。近年来,公司在中医药现代化、经典名方开发、健康消费品等领域持续加码。大健康板块逆势增长7.42%,显示出消费属性产品的抗周期韧性。然而,制造端的增长若无法通过高效流通转化为终端动销,再好的产品也可能陷入库存积压、回款延迟的困局。因此,与南京医药的战略协议中特别提及“自有医药品种分销渠道建设”“中医药领域合作”,正是要打通“研—产—销”最后一公里。
更深层看,这场联姻背后还藏着国企资源整合的新范式。南京医药控股股东为南京新工投资集团,属地方国资背景;而白云山隶属于广州市国资委,两大国有医药平台跨省联动,标志着地方医药国企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整合的趋势加速。在国家推动医疗供应链安全、鼓励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的大背景下,此类“央地联动”“区域互补”的合作或将复制推广,形成新的行业格局。
二级市场的反应则显得冷静克制。公告次日,白云山股价微跌0.55%,总市值停留在410亿元水平,今年以来累计下跌约8%。投资者并未因一笔7.5亿的投资而盲目乐观,反而更关注其基本面能否真正逆转。毕竟,过去一年公司计提一心堂长期股权投资减值3.86亿元,暴露出对外投资风控能力的薄弱。此次再度出手,市场会问:这是战略布局,还是又一次风险转移?
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整合效率。资本入股只是起点,如何实现采购协同、物流共享、数据互通,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例如,是否可通过南京医药的基层配送网络提升白云山OTC药品的触达率?能否联合开展带量采购谈判以降低成本?又或共同探索“互联网+医药流通”新模式?这些实质性动作尚未披露,但将是观察此次合作含金量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白云山必须直面内部结构性矛盾。研发持续萎缩不可持续,尤其在创新药崛起、中药传承政策加码的今天,缺乏技术护城河的企业终将被边缘化。销售费用高企的背后,是传统代理模式依赖过重,亟需向学术推广、数字化营销转型。合规问题更是悬顶之剑,一次致歉容易,系统性重建信任却需要时间与行动。
综上所述,7.49亿元的出资,买的不只是11%的股份,更是白云山在行业变局中争取主动权的一张门票。它既是防御性的渠道卡位,也是进攻性的生态重构。未来三年,将是检验这场“零对赌”投资成败的关键期。如果能借此实现华东市场渗透率提升、产销协同增强、现金流改善,那么此次低调入股或将被重新定义为战略性转折点;反之,若仅停留在财务层面,未能撬动实质变革,则可能沦为又一笔沉没成本。
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而言,这场交易也是一个风向标:当增长红利消退,企业拼的不再是单一环节的优势,而是全链条的整合能力。制造企业必须学会“向下扎根”,流通企业则需“向上延伸”,唯有如此,才能在政策挤压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夹缝中找到新出路。白云山与南京医药的合作,或许正是这条艰难转型路上的第一步。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5291.html发布于 2025-09-29 11:56: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