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做14个单杠大回环突发心梗,冬季心梗风险翻倍,这些习惯要改
一位六旬老人在做单杠大回环时突发心梗,提醒我们冬季心梗风险翻倍,要改变不良习惯,预防心梗的发生,老年人运动需谨慎,过度运动易引发身体疾病,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11月1日傍晚5点23分,北京丰台花园的单杠区突然传来惊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完成第14个单杠大回环后,身体猛地在空中摇摆两下,像断线的风筝般垂挂下来。监控画面显示,他头部歪向左侧,四肢完全失去力气,围观人群的惊呼声瞬间划破了公园的宁静。
"当时他用尼龙绳把手腕绑在单杠上,转得又快又猛,我们都在旁边叫好。"目击者李阿姨回忆时仍心有余悸。这位60多岁的老人是公园的"健身达人",几乎每天傍晚都会来做单杠大回环,最多时能连续做20多个。但那天降温后的北风特别刺骨,李阿姨记得自己裹紧羽绒服还觉得冷,"他穿件薄运动服,手心都用绳子勒出红印子了"。
在老人失去意识的第一时间,正在附近带孙子散步的内科医生谭招丽冲了过去。"我跑到单杠下时,他瞳孔已经散大,颈动脉搏动完全消失。"谭医生跪在冰冷的地面上,解开老人手腕上的绳子开始胸外按压,"按压30次吹两口气,我数着节奏做,羽绒服沾满了泥土也顾不上。"她持续施救12分钟,直到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
尽管谭医生的急救措施毫无瑕疵,但老人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送到医院时心肌酶指标已经爆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根血管全堵了。"接诊医生惋惜地说。事后家属带着感谢信找到谭招丽,这位救人的医生却红着眼眶:"如果我能早到一分钟,如果现场有AED设备..."更让她揪心的是,第二天经过公园时,她发现仍有老人在寒风中做着类似的剧烈运动。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急诊数据正在印证谭医生的担忧。11月以来,该院心内科接诊的急性心梗患者已达48人,比10月全月增长217%,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73%。"每次寒潮过境,急诊室就像战场。"急诊科主任王锦达展示着一组曲线图,气温曲线每向下波动,心梗接诊量就对应向上跃升。他解释道:"寒冷刺激会让交感神经像被点燃的爆竹,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耗氧量骤增。"
更危险的是,很多老人存在"运动迷信"。在丰台花园锻炼区,记者看到几位老人正用布条把手绑在单杠上,其中72岁的张大爷说:"我每天必须转够15个,少一个都觉得浑身不舒服。"当被问及是否做过体检,他摆摆手:"我身体好得很,去年体检花几百块钱啥问题没有。"这种盲目自信在老年健身群体中并不少见,北京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60%的运动猝死案例都发生在自认为"身体硬朗"的老年人身上。
心血管专家特别强调,冬季锻炼存在"死亡三角":低温环境+高强度运动+潜在疾病。就像那位不幸离世的老人,用绳子固定手腕的做法本身就暗藏杀机——当身体高速旋转时,血压会像过山车般剧烈波动,而束缚手腕导致回心血量骤减,相当于给心脏"上了双保险"。王锦达主任痛心地指出:"很多老人把健身房的训练方式搬到户外,却不知低温环境下,人体对运动强度的耐受度会下降40%。"
值得注意的是,70%的心梗发作前其实有预警信号。北京安贞医院急诊部统计显示,像胸骨后压榨痛、牙痛、下颌酸痛这些症状,平均会在发病前2-4周出现。"上周接诊的一位老先生,心梗前三天就说'嗓子眼里像堵着团棉花',却以为是感冒硬扛着。"急诊科医生提醒,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的老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肩背痛、恶心呕吐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现在丰台花园的单杠旁,自发贴出了一张A4纸打印的"冬季健身警示",上面列着谭医生总结的"三不原则":不空腹锻炼、不绑绳做旋转运动、不穿棉质内衣。常有老人驻足观看,78岁的陈伯伯用手机拍下内容:"以前觉得锻炼越狠身体越棒,现在才知道科学比蛮干重要。"公园管理处也紧急加装了两台AED设备,就在单杠区50米外的保安亭里。
这场悲剧留下的警示仍在发酵。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气温每降低1℃,心梗风险就会上升2%,而剧烈运动能让这种风险放大17倍。就像那位没能完成第15个回环的老人,他用生命提醒我们:健康不是竞技场,冬季锻炼更要懂得"知冷知热"。现在每天清晨,丰台花园的健身区多了些特殊的"监督员"——几位戴红袖章的退休医生,他们带着血压计和急救包,看到危险动作就会上前劝阻,"我们多费点口舌,可能就能救下一条命。"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2495.html发布于 2025-11-26 10:04:3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