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gaaao

《狂野时代》部分场超30%观众提前离场,流量文艺片困局何时解

gaaao 2025-11-26 10:02:45 4 抢沙发
《狂野时代》部分场次观众提前离场,超过三成观众流失,凸显流量文艺片的困境,当前文艺片市场面临挑战,流量明星未必能吸引观众持续关注,何时解决这一问题仍是未知数,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探索新的市场策略和文化消费模式。

  2025年11月25日,电影《狂野时代》上映36小时票房突破1亿大关,但豆瓣评分却卡在6.8分,影院里出现了诡异的两极分化:一半观众提前离场,另一半人举着手机拍摄易烊千玺的特写镜头。这种强烈的反差,再次上演了中国文艺片最熟悉的剧本:粉丝把票房抬进ICU,普通观众却直接拔管。

  导演毕赣延续了他标志性的创作风格,将六个梦境拆解成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意识六个维度,打乱顺序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中频繁出现长达二十分钟的长镜头,让观众连厕所都不敢上,生怕错过关键情节就再也找不到人物线索。毕赣在采访中表示,他并非刻意炫技,而是想把"做梦"这件事拍成一次迷路体验,"你一旦能看懂,就说明你也在梦里。"

  这种创作手法让人联想到2018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该片同样采用类似套路,首日票房拿下2.6亿,第二天却断崖式下跌到3000万。当时片方将责任推给"跨年一吻"的营销方式,称观众误以为是爱情片。而这一次,毕赣干脆不再解释,直接在海报上打出"想看懂,先学会在电影院睡觉"的宣传语。

  票房曲线几乎复制了《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轨迹,粉丝撑完前36小时后,第三天排片率从30%骤降至13%。一位影院经理透露:"上座率甚至不如老片重映。"北京朝阳区某影城原计划为《狂野时代》排映十场,结果出现300张退票,机器一度无法正常出票。有观众在柜台抱怨"这放的是什么鬼",工作人员只能无奈解释"艺术片就这样"。

  易烊千玺团队接拍这部电影时,正值其事业巅峰期——手握香港金像奖影帝奖杯,流量和演技都达到顶点,唯独缺少"国际电影节入场券"。而毕赣作为戛纳常客,上一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曾入围"一种关注"单元,此次《狂野时代》尚未完成剪辑就已被戛纳市场放出物料,易烊千玺的名字出现在片头片尾,无疑为影片增加了国际市场的吸引力。

  粉丝在预售阶段贡献了8000万票房,占首日票房的82%。这一数据让片方在庆功通稿中高调宣称"00后演员单抗文艺片",实际上是将市场风险提前转移给了粉丝群体。尽管易烊千玺在片中一人分饰五角、尝试戴怪物头套、脸上糊泥巴等突破性造型,但这些镜头在正片里加起来不到十五分钟,却被剪进所有预告片。业内人士分析,团队深知粉丝想要的只是"易烊千玺突破"这个标签,而非真正欣赏他饰演的怪物角色。

  相比之下,真正考验演技的是长镜头中长达三页纸的台词,易烊千玺需要边走边哭完成表演,一条不过全组就得重来。为了拍好这些镜头,他连续熬了七个通宵,眼睛里的血丝比眼影还要红。当粉丝在路演现场心疼地喊"哥哥辛苦了"时,他只是平静回应"拍戏本来就该这样",一句话将流量明星的套路框定在专业演员的框架内。

  舒淇在片中的戏份虽然被剪到只剩四十分钟,却是全片唯一的情绪锚点。只要她一出现,镜头就会自动对焦到她眼角的细纹,让观众瞬间明白"哦,这回是现实"。毕赣似乎想用她作为路标,防止观众在复杂的叙事中彻底迷路,可惜这样的"路标"太少,大部分观众还是迷失在导演构建的梦境中。

  值得玩味的是,片方宣传时将舒淇的名字放在易烊千玺后面,海报上更是将她置于最边缘位置。预售数据显示,舒淇对票房的拉动几乎为零,她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戛纳电影节,而非国内的热搜榜单。这似乎印证了文艺片女主的尴尬处境:演技再好也扛不动票房,秦海璐、汤唯、郝蕾等女演员都曾走过同样的红毯,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导演拿去换取基金会支持的筹码。

  《狂野时代》的退票率高达12%,超过同档期爱情片三倍。猫眼平台试图将评分维持在7分以上,但汹涌的一星差评让算法都难以招架,页面一度显示"评分人数不足",实际上是差评来得太快,系统来不及进行加权处理。粉丝组织连夜号召打四星好评,统一文案为"看不懂是我水平不够",结果被普通网友截图群嘲,反而进一步推高了一星评价的数量。这场评分大战每年都在上演,只是这一次战场转移到了00后粉丝和30岁左右的普通观众之间,双方互不相让,最终让评分卡在6.8分动弹不得。

  流量明星加文艺片的组合本身并非原罪,而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商业博弈。制片方拿易烊千玺的名字去银行做版权质押,成功贷出3000万现金,利息比商业片低两个百分点,因为银行认定"粉丝基本盘能够保本"。拿到这笔资金后,毕赣将原定的35mm胶片升级为65mm,单场梦境戏就烧掉一百万尺胶片,相当于三线城市一套房的价格。粉丝花80元买一张电影票,其中40元进入片方口袋,20元归影院,20元流向平台渠道。她们以为自己在支持偶像的艺术追求,实际上却是在为导演的艺术理想买单。

  理想变现后,导演继续带着作品征战戛纳,粉丝继续等待偶像的下一部新片,普通观众则回到短视频平台寻找娱乐。三方各取所需,只有票房数据留在原地,证明中国文艺片似乎只能做一次生意,无法实现重复消费。回顾2014年《白日焰火》拿金熊奖,票房一亿靠的是悬疑外壳而非明星效应;2016年《路边野餐》零明星阵容,票房六百万靠口碑慢慢积累;到2025年《狂野时代》用顶流明星搭配私人化表达,结果票房还是一亿出头。这似乎说明文艺片的市场天花板一直都在,无论谁来主演都难以突破。

  易烊千玺原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洗掉流量标签,结果观众只记住他"带不动文艺片",资本却看到他"能稳拿一亿票房",下一次找他演的很可能还是安全的商业类型片。兜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毕赣其实也不亏,《狂野时代》已在戛纳市场卖出80个国家的版权,回本主要靠海外市场,国内票房不过是锦上添花。他完全可以继续拍自己的梦境,继续把长镜头拉到四十分钟,下一部照样有人投资——因为艺术片预算低,亏也亏不到哪里去,万一拿奖,收益就能翻十倍。

  真正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是粉丝。她们花钱买票进场,却发现偶像的出场时间比片尾字幕还短;想喊退票又怕被贴上"不懂艺术"的标签,只能连夜恶补影评,把"意识流"三个字复制粘贴到评论区。她们以为自己在守护偶像的转型之路,实际上却是在为导演的艺术野心充当护城河。当下一次易烊千玺再接文艺片时,片方很可能还会用同样的套路:预售靠粉丝,口碑靠时间,亏损靠海外,数据靠营销。粉丝终会长大,终会明白80块钱可以买三斤排骨,也会明白偶像不会因为一部文艺片就丢掉流量光环,但那都是下一次的事了。

  文艺片到底需不需要流量明星?票房数据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需要,但作用仅限于一亿票房。超过这个数字,就得靠故事本身打动观众。易烊千玺已经做到了粉丝能做的极限,再往上走,需要导演自己把梦境剪成大家都能看懂的样子。毕赣显然不愿意这么做,他就喜欢让观众在电影院里迷路,那就别怪观众在影院里打开手机。下一次,谁再想用顶流明星去兑换文艺理想,最好提前告诉粉丝:买票可以,但别指望好评分,也别指望偶像能救得了谁的艺术野心。那么问题来了,你还愿意再为偶像的"突破"花那80块钱吗?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2493.html发布于 2025-11-26 10:02:4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