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遇到算法,抖音和腾讯谁占上风?
抖音和腾讯在音乐与算法结合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当音乐遇上算法,两者竞争激烈,各有优势,抖音凭借强大的算法和短视频平台,成功将音乐融入日常内容推荐中,赢得了大量用户喜爱,而腾讯凭借其丰富的音乐资源和强大的社交属性,也在音乐算法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究竟谁能占上风,还需观察市场变化和用户选择。
在线音乐行业,正在走出一个漫长的周期。从平台格局到商业模式,从内容分发到用户留存,这场由版权驱动的旧秩序,正在被算法与行为数据重构。
数字音乐市场在过去十几年里完成了从盗版野蛮生长到正版平台化竞争的转折。但随着抖音以汽水音乐为代表的搅局者入局,一个算法主导下的后版权时代也正在加速显形。
草莽时期,“神仙”难下手
中国的数字音乐产业最初处于无序发展阶段,整个市场被盗版和未经授权的内容主导。彼时的主流音乐平台,包括千千静听、酷狗音乐、百度MP3等,普遍采用P2P搜索与聚合方式构建曲库。这些平台依赖用户上传和互联网抓取构建音乐数据库,并通过广告或客户端推广获得收入。
以虾米音乐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初期以用户上传为主,强调编辑打榜和社区推荐,曲库大多由用户贡献。用户对“免费听歌”的预期长期固化,也缺乏对内容付费的基本认知。
这一阶段的盈利困境同样反映在新兴平台上。网易云音乐于2013年正式上线,初期在无版权积累基础下,主要依赖广告联盟导流与母公司资源维系。
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虾米音乐,试图将其作为阿里音乐板块的核心资产进行改造。但从公开资料看,虾米音乐在并入阿里音乐三年后,用户月活跃规模仍低于同期酷狗音乐和QQ音乐的水平。最终,2021年2月5日,虾米音乐发布公告宣布关闭所有服务,退出中国主流数字音乐赛道。
在这背后,是平台生态长期处于一种无标准、无健康可持续商业模式的状态,平台之间的竞争甚至也缺乏统一指向,大家都试图延长非授权内容的流通周期。
这种长期无序的状态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最终引来监管的强力介入。国家版权局于2015年7月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所有平台在规定期限内下架未经授权内容,并提交整改报告。
据多家媒体报道,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阿里音乐等共计下架音乐作品超过220万首,占当时平台曲库的相当比重,标志着版权治理时代的正式启动。
草莽时期决定平台命运的,不是技术优势和用户体验,而是能否熬过监管真空的混沌期。这一阶段的核心矛盾,并非流量争夺,而是平台在无版权、无边界的生态中如何设法撑下去。神仙也难下手,不是夸张,而是当时的现实写照。
平台逐鹿,各划领地
伴随政策拐点的,是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平台化竞争阶段的启动。头部阵营逐渐清晰,腾讯音乐率先完成平台整合动作,将原有的QQ音乐、酷狗音乐与酷我音乐并入统一管理体系,于2016年组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形成三大APP并行的布局。
腾讯音乐的打法是,以流量协同为核心,借助QQ、微信、QQ空间等社交矩阵,持续将用户引导至音乐APP,并通过差异化产品定位“各司其职”。QQ音乐主打年轻化与潮流场景,酷狗聚焦K歌与车载等场景,酷我音乐则在音效、美声优化与伴奏版权领域深耕,构建平台协同差异化。
与腾讯系的打法不同,网易云音乐则走出一条强调内容社区与用户关系的差异化道路。其持续强化个性化推荐、UGC评论与音乐人扶持计划,逐步构建音乐与社交高度融合的产品体验。据公开信息,截至2019年12月31日,网易云音乐注册用户数超过8亿,入驻原创音乐人超10万,形成了国内不容小觑的音乐UGC评论社区。
尽管如此,二者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网易云音乐为扩充版权投入大量成本,全年营收虽达49亿元,但仍录得近30亿元净亏损。相比之下,腾讯音乐在同一年实现音乐订阅收入增长56%,达到55.6亿元,主要由付费用户贡献。
而平台格局的重新划分,也伴随着早期音乐产品的淘汰与并购。百度系的千千静听、百度音乐等产品也未能建立独立竞争地位。在版权调整背景下,千千静听于2015年被百度音乐合并,随后百度音乐又在2018年并入太合音乐,完成To B业务转型。
至此,腾讯与网易在平台化竞争中形成“双寡头格局”。尽管打法不同,但两者在版权、订阅双支点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更为稳定的营收路径。会员付费、数字专辑等收入结构,替代早年广告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平台的抗周期能力逐步增强。
回望这一阶段,平台间的核心分化不只在于曲库或技术,更在于谁更早建立稳定的版权合作体系、谁率先构建可持续的用户关系生态。平台不再比拼谁曲子最多,而是争夺谁留得住用户,谁的社区更具粘性且能变现。平台逐鹿已成定局,各自划定阵地,圈地为王。
然而,就在腾讯和网易看似构筑了以版权和会员为基础的稳固壁垒时,一种来自既有模式之外的打击正在酝酿,数字音乐的算法时代悄然而至。
算法杀入,惊醒“梦中人”
当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在版权、会员架构下构建壁垒时,一位非传统玩家的入局并打破了行业格局。
2022年,抖音推出独立APP“汽水音乐”,原本作为抖音音乐业务的延伸产品,却借助算法分发与平台协同,成为搅动主流市场的变量。
流量背后是技术模式的代际转移。抖音擅长内容、算法,将短视频中爆火的BGM直接引流至汽水音乐。例如用户刷到抖音某段热舞视频,点击音乐信息即可一键跳转汽水APP播放完整版,再添加至播放列表,实现从“种草”到“留存”的无缝迁移。这一算法触发分发的机制,与传统音乐APP依赖用户主动搜歌的做法形成强烈对比。
另一变量是,抖音系同步推出番茄畅听音乐版,用“听歌赚钱”扎根下沉市场。该平台主打边听边赚金币模式,鼓励用户连续听歌、完成任务获取现金返利。
据QuestMobile显示,2025年9月,抖音系音乐产品在用户增速上实现了对腾讯音乐的全面压制。番茄畅听音乐版以92.4%的同比增长位列榜首,汽水音乐紧随其后增长90.7%,两款产品包揽增速榜前二,增幅远超行业其他平台。
与此同时,腾讯音乐旗下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三大平台悉数为负增长,分别下降8.1%、2.8%、8.0%。在月活跃用户总量仍居前列的背景下,腾讯系产品用户增长动能显著转弱,新增空间遭遇强力挤压。
这一轮竞争的不同在于,汽水音乐不再依赖庞大的曲库数量或长期的会员付费体系,而是依靠抖音短视频作为流量入口,用算法推荐机制改变用户的音乐发现方式。
腾讯音乐尝试通过“波点音乐”测试轻量级版本,将简化功能与低价订阅作为防御汽水模式的学生党专属,但截至目前,其日活与转化数据尚未对外披露。网易云音乐也必然在寻求应对之策,但具体战略和效果,外界尚不得而知。
背靠抖音内容分发体系,汽水音乐天然拥有短视频引流、个性化算法推荐的用户触达优势。相较于QQ音乐、网易云音乐以用户主动点播、歌单订阅为主,汽水音乐更像一个“听觉版抖音”,用滑动和推荐替代了搜索和选择。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再次站到岔路口,是继续加强曲库加会员的内容壁垒,还是向入口加算法构建的新通路转变?算法杀入打破了原有的价值链分配顺序,如何重新定义好歌、热歌与让谁听到的边界?
腾讯与网易也不缺算法,二者的音乐产品势必也会走向算法驱动,谁占上风尚未定论。而平台之间的游戏规则,却早已生变。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2467.html发布于 2025-11-26 10:00:2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