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冠军颜值引争议 组委会回应:颁错了,但“带资进组”是谣言
关于模特冠军颜值引发争议,组委会回应表示,颁奖出现错误,正进行内部调查,针对网络上流传的“带资进组”说法,组委会表示这是不实谣言,强调评选过程公正公开,不存在任何不正当手段,组委会将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并维护比赛的公平性和声誉。
“这究竟是审美多元还是规则失守?”11月中旬,一段深圳国际模特大赛的颁奖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海啸式讨论。视频里,头戴桂冠、身披绛红色绶带的15号选手独自走上聚光灯下的T台,双手捧着广东冠军证书向观众致意。她体态丰腴,步伐不及专业超模那般行云流水,略显拘谨的姿态与冠军头衔形成的反差,让网友集体发出灵魂拷问:“她凭什么拿冠军?”

这段15秒的视频在24小时内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2亿。有人直言“颠覆对模特冠军的认知”,也有声音认为“自信就是最美的”,两种观点在评论区激烈碰撞。随着讨论发酵,事件早已跳出“颜值评判”的范畴,更多人开始追问:这场冠以“国际”之名的赛事,评选标准究竟是什么?
极目新闻记者查询发现,这场引发争议的赛事全称为“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由“国际模特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背后牵扯着七家企业的利益——四家联合主办单位包括深圳市粤安燃气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自炫生活精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协办单位中甚至有宾利控股广东有限公司的身影。看似阵容庞大的主办方矩阵,却在争议爆发后呈现出“集体失温”的状态。
11月18日,红星新闻记者首先联系到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仅表示“已关注到网络争议,正在梳理情况”,对于评选标准、打分细则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当被追问具体进展时,对方以“组委会主席邓梨生病无法接受采访,副主席罗云琦事务繁忙”为由推脱,只留下一句“后续会给大家一个交代”的承诺。而澎湃新闻从主办方处得到的回应更为模糊,仅提及“赛事拉了多个赞助”,具体事宜需找负责人邓某解释,线索至此一度中断。
企业方的反应更显荒诞。19日上午,记者逐一致电七家关联企业,深圳自炫生活精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表述颇具代表性:“我是在饭局上听说比赛需要赞助,随手捐了五六千元,钱是通过朋友转给邓梨的,但我们公司根本没参与赛事运作。这两天电话快被打爆了,我也是看了新闻才知道出了这么大的事。”这番话透露出的信息耐人寻味——一场“国际赛事”的赞助合作,竟能在饭局上敲定,且无需签订正式协议、明确权责边界。
评委席的“甩锅”则让事件更添疑云。曾获2016年国际超模大赛全国总决赛季军的李富红,是这场比赛对外宣传的评委之一。争议爆发后,他紧急在社交平台发文“自证清白”:“我虽受邀出席,但因特殊原因未参与任何奖项评选,那个‘广东冠军’的评分表我连见都没见过。”这番表态瞬间引发新的质疑:一个缺少核心评委参与的评选,其结果的公正性如何保障?
前去观摩比赛的张女士(化姓)向记者还原了现场细节。从事美容行业的她,所在公司缴纳1000多元“观摩费”后才获得入场资格。“现场模特大概有几十个,确实有外形条件很突出的姑娘,但颁奖时很多人都愣住了。”张女士回忆,15号选手领奖时,台下有零星的议论声,只是没人想到这段画面会在网上引发如此大的波澜。她透露,现场观摩者来自各行各业,不少人是通过企业赞助获得入场资格,“更像一场商业聚会,而非专业赛事”。
就在舆论逐渐指向“赛事内幕”“资本操控”时,11月19日下午,组委会副主席罗云琦的回应让事件出现反转。她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承认,此次争议源于工作人员的失误:“15号选手其实是‘太太组’冠军,女模特组广东冠军另有其人,是37号选手。当时颁奖环节太过仓促,证书和奖杯拿错了,才闹出这个乌龙。”
罗云琦同时澄清了“带资进组”的传言,称15号选手并未参与赛事赞助,组委会已向其当面致歉并补寄了正确的荣誉证书,同时向关注此事的网友尤其是广东网友表达歉意。但对于公众最关心的“为何迟迟不公布37号冠军信息”“评选细则是否公开”等问题,她仍未给出明确答复。
这场“乌龙事件”背后,折射出国内模特赛事行业的普遍乱象。一位深耕模特行业十年的经纪人向记者透露,如今不少冠以“国际”“全国”名头的赛事,本质上是“付费游戏”——企业缴纳数万元就能成为“联合主办单位”,选手支付高额报名费获得参赛资格,评委席位也可通过赞助置换,“专业评审成了陪衬,商业利益才是核心”。
新浪新闻评论员指出,模特赛事的核心价值本应是传递健康审美、挖掘专业人才,但当前部分赛事却陷入“流量至上”的误区,用模糊的规则、混乱的流程制造话题,既消耗了行业公信力,也曲解了“审美多元”的内涵。真正的多元审美,应当是在专业框架下的包容,而非放弃标准的纵容。
业内人士建议,规范模特赛事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建立透明的评审机制,公开评委资质、评分细则及各环节分数,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二是明确商业与专业的边界,禁止赞助商干预评选结果,披露赞助资金流向;三是细分赛事赛道,让不同年龄、体型的选手都能在专属领域竞争,避免混为一谈引发争议。
截至发稿,赛事组委会仍未公布完整的评选流程记录及37号选手的相关信息。这场由“颁错奖杯”引发的争议,或许会随着时间逐渐平息,但它留下的追问值得整个行业深思:当赛事沦为商业噱头,当荣誉可以随意错发,最终伤害的,是那些真正为梦想努力的从业者,以及公众对“美”的信任。
而对于那位被推上风口浪尖的15号选手而言,她脸上的自信本不该被嘲讽,但这份自信更应被置于清晰的规则与公正的舞台之上。毕竟,真正的荣誉从不会因乌龙而失色,也不会因争议而贬值。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1097.html发布于 2025-11-19 19:30:2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