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钓白色鲟鱼吓得放生后致电公安, 网友:鱼记住了是你放了我
小伙在钓鱼时意外捕获一条罕见的白色鲟鱼,面对如此奇特的经历,他感到害怕并决定放生这条鱼,随后,他致电公安部门报告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称,这条鱼或许已经记住了是他放生了它,小伙捕获罕见白色鲟鱼后选择放生并报警,引发网友关注,网友戏称这条鱼可能记住了放生它的恩人。
2025年11月17日清晨6点,江西九江长江边的薄雾还未散尽,钓友游先生的浮漂突然下沉。当他握紧鱼竿向上提拉时,一股巨大的拉力顺着碳纤维竿身传来,"以为是条大草鱼,遛了三分钟才露头。"这个决定改变了他当天的所有计划。
鱼背刚露出水面时,游先生的朋友突然喊出声:"这鱼背是黑色的!"正在收线的游先生手一抖,手机从口袋滑到河滩。视频画面显示,这条体长约1.2米的鱼有着纺锤形身体和剑状吻部,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的典型特征。"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想起纪录片里中华鲟的样子。"游先生事后对警方描述。
接下来的十秒钟被钓友拍下传到网上。画面中游先生蹲在岸边,左手稳住鱼头,右手颤抖着解鱼钩。"鱼每动一下,我手心的汗就多一分。"他后来告诉民警,鱼钩挂在鱼尾部,解钩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当鱼身接触水面的瞬间,这条白色鲟鱼摆尾游向深水区,全程不过半分钟。
"放生后坐在石头上抽了三根烟,越想越不对劲。"游先生的第一个报警电话打给了110.接警员指导他联系渔政部门。第二次拨打时,他特意打开免提让朋友作证"确实没碰伤鱼"。直到第三次拨通浔阳区公安分局电话,民警明确告知"误钓及时放生不担责",他才敢收拾渔具离开。
这段时长47秒的视频三天内播放量突破2.3亿。网友"九江老渔民"留言:"十年前见过中华鲟幼苗,这体型至少5岁了。"更有评论玩梗:"鲟鱼:记住今天是我放了你。"但在轻松调侃背后,是长江生态保护的严峻现实。
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研究所王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2024年长江流域监测到的自然繁殖中华鲟仍为零,目前野外种群主要依靠人工增殖放流。"这条个体可能是2020年放流的标记个体,我们正在调取流域监测数据。"他特别提到,像游先生这样主动报备的案例,去年全国仅发生12起。
九江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李警官透露,《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9条明确规定误捕保护动物需立即放生,但实际执行中仍有钓友因"怕麻烦"选择隐瞒。"上个月刚处理过一起误捕江豚未报备案件,当事人被罚款5000元。"他展示的执法记录显示,2025年以来长江九江段已查处17起非法垂钓案,其中3起涉及误捕保护物种。
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第五年的背景下,这场"人鲟偶遇"引发连锁反应。浔阳区渔政站本周接到的咨询电话激增300%,多数钓友询问"如何辨别保护鱼类"。当地水产研究所紧急制作的《长江鱼类识别手册》三天内下载量破万,手册中特别标注了中华鲟与杂交鲟的3处关键区别。
生态学家指出,公众保护意识的觉醒正在改变长江生态。2024年长江口监测到的刀鲚种群数量较禁渔前回升42%,江豚现身频率增加近一倍。"当每个钓友都成为生态哨兵,比十次专项执法更有效。"王研究员的话在游先生的故事里得到印证——这个清晨钓鱼的普通小伙,用三分钟的应急处置,上了一堂全民生态保护课。
事件发酵过程中,有网友质疑"为何连打三次电话"。游先生在后续采访中坦言:"主要怕鱼钩伤到它,想请专业人员检查。"这种谨慎并非多余,2023年湖北曾发生误捕中华鲟因鱼钩残留导致感染死亡的案例。九江市渔政部门因此推出新规,要求辖区渔具店必须配备"应急解钩工具包",内含专用剪线钳和消毒凝胶。
1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在官网专题报道此事,将其列为"公民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的典型案例。文章特别提到,与2018年相比,长江流域误捕保护动物主动报备率已从12%提升至67%。在江西水产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分析近期收集的水样,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条被放生的鲟鱼会通过声呐监测再次出现,那时它摆动的尾鳍,将是对这个清晨最好的回应。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1204.html发布于 2025-11-20 10:19:2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