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上空,一场失败让中国民营火箭领域的“明星”——谷神星一号陷入了短暂的低谷。当火焰喷涌而出、箭体腾空而起时,所有人屏息以待。然而,67.5秒后,一级姿态突然失稳,火箭滑落天际,任务宣告失败。这是谷神星一号的第10次发射,也是其首次失利。
对于成立仅五年的星河动力公司而言,这次失败犹如一记警钟。创始人刘百奇回忆道:“看着屏幕上的画面,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但他和团队没有选择沉沦,而是迅速进入“归零”模式——航天领域特有的故障分析方法,从头溯源每个环节,直至彻底解决问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昼夜不休,排查数据,分析残骸,最终锁定问题:喷管扩张段组件螺钉孔加工操作不当导致碳布层缺陷,从而引发烧蚀异常。
这次挫折不仅暴露了技术细节中的漏洞,更增强了团队对航天事业的敬畏之心。他们重新审视设计、生产、试验及发射全链条,梳理潜在的质量风险与薄弱环节,并逐一改进。两个多月后,谷神星一号再次矗立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23年12月,随着第11次发射成功,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市场信心也随之恢复。截至目前,这款火箭已成功执行18次任务,将7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国内民营航天领域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商业运载火箭。
然而,星河动力并未止步于此。面对未来密集的星座组网发射需求,降低成本、提升运力成为必然方向,而可重复使用火箭正是关键所在。为此,另一支团队正全力攻关新型液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发。不同于传统固体燃料发动机,液体燃料发动机可通过煤油与液氧燃烧实现推力调整,同时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成本。
研发过程中,团队遭遇诸多挑战。例如,如何解决燃烧室内壁在3000摄氏度高温下的耐受性?经过反复试验,他们采用不锈钢材料结合再生冷却技术,使冷却剂在燃烧室内循环吸收热量,再通过外部系统降温后返回,形成高效闭环。今年4月,这款针栓式发动机顺利完成300秒长程热试车,为即将首飞的智神星一号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估算,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约30次,将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发射成本大幅下降。
星河动力的成功并非偶然。自2018年成立以来,这家公司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布局产品线。彼时,各类星座计划方兴未艾,批量化卫星发射催生了对中小型运载火箭的巨大需求。针对这一趋势,星河动力设计了不同运力和技术路线的火箭,定位清晰地扮演起“太空快递员”的角色。每一次发射,不仅为客户提供了精准的服务,还通过冠名合作、搭载文创产品等方式放大传播效应,展现了独特的商业逻辑。
作为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星河动力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快速进化能力。从谷神星一号的“十连胜”到短暂失利后的强势回归,再到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突破,这家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民营航天企业的潜力。如今,北京已形成“南箭北星”的发展格局,众多民营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星辰大海。
在探秘宇宙的征途上,谷神星一号的故事仍在续写,而更多像星河动力这样的独角兽企业也将继续书写属于中国的商业航天传奇。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