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间,我乐家居(603326)发布了一则股东减持计划公告,引发了市场关注。根据公告,公司第三大股东开盛咨询计划在6月3日至9月2日期间减持不超过154.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4778%。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公司董事和高管完成上一轮减持后,又一次重要的股权变动。这一消息不仅揭示了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态度,也进一步凸显出当前资本市场对我乐家居的关注焦点。
截至公告披露日,开盛咨询持有我乐家居488.67万股,占总股本的1.5137%,其股份来源为IPO前取得。而在此之前,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涛、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徐涛以及财务总监黄宁泉分别完成了个人持股的减持操作,合计减持比例接近公司总股本的0.07%。这些动作表明,在公司业绩承压的大背景下,部分核心管理层与重要股东正逐步调整自身持股策略。
从基本面来看,我乐家居近年来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作为一家专注于整体厨柜与全屋定制家具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公司在上市初期曾凭借高毛利产品迅速打开市场。然而,进入2024年后,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明显下滑: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33亿元,同比下降16.29%;归母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减少22.5%;扣非净利润更是大幅下降33.01%,仅为8684万元。具体到主营业务,全屋定制收入虽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73.50%),但较上年减少了11.28%;整体厨柜业务则更为疲软,收入降幅高达27.65%。
毛利率方面,尽管全屋定制维持在较高水平(51.31%),但较上年微降0.73个百分点;整体厨柜毛利率同样有所回落,降至32.47%。虽然公司整体毛利率小幅提升至46.32%,但净利率却从9.16%滑落至8.48%,反映出成本控制压力增大以及盈利能力减弱的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乐家居的渠道扩张步伐似乎正在放缓。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644家门店,较年初净减少35家。其中,厨柜专卖店由843家缩减至824家,全屋专卖店则从836家降至820家。新开店数量与关店数量大致相当,显示出公司在终端布局上的保守姿态。结合行业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背景,这种调整或许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可能反映了市场需求萎缩或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此外,消费者投诉也成为制约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黑猫投诉平台统计,截至目前,针对我乐家居官方微博的投诉累计达97条,涉及欺诈消费者、退费拖延、偷工减料等多方面问题。尽管已有部分投诉得到处理,但去年7月以来的新投诉至今仍未完全解决,这无疑对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资本市场上,我乐家居的表现亦难言乐观。截至5月9日收盘,公司股价报8.78元/股,较2023年9月高点已下跌超过四成,市值缩水至28.35亿元。股东减持叠加业绩下滑,使得投资者信心受到一定冲击。
综合来看,我乐家居正处于转型关键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升级以及渠道优化来重塑增长动力,将是决定其未来成败的核心课题。同时,加强内部治理、改善客户体验也将成为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抓手。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内需密切关注公司战略调整的实际成效及其对财务表现的影响,而长期则应聚焦于企业能否成功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