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金华武义的臧大伯遭遇了一件糟心事,在营销人员的“热情”邀请下,坐着免费看房的专车去了趟杭州,结果稀里糊涂交了20万定金定下一套房。这事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感慨:现在的房产销售套路,连大字不识的老人都不放过?
事情还得从几天前说起。臧大伯年近七旬,平时帮女儿带带孩子,日子过得简单。那天,有营销人员找上门,说有“免费看房、专车接送”的活动,闲着没事的老人想着出去逛逛也无妨,便跟着上了车。这一去就是百公里之外的杭州三墩湖滨居展示中心。到了地方,营销人员带着老人看了样板间,递上一份文件说“签个字就能退5000元定金”。臧大伯小学没毕业,这辈子就学会写自己名字,哪里看得懂合同上的弯弯绕绕?在对方“不签字钱就不退”的催促下,他只好歪歪扭扭签了名。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营销人员又以“查看银行卡余额”为由,拿走了老人的银行卡。“他们说输密码只是看看有没有钱,我哪里知道是刷走20万啊!”老人后来回忆,自己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收到扣款短信也看不懂,直到女儿回家发现不对劲,才知道卡里的钱没了。原来,这20万是老人抵押老家房子给女儿办的经营贷,按规定根本不能用来买房。
家属找到售楼处讨说法,才发现更多问题:合同上的房子位于“智汇众创中心”,属于科教用地,推广名“浙大森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项目公示里明确写着销售对象仅限浙大科研人员或相关企业员工,跟远在武义的臧大伯压根不沾边。更离谱的是,同户型二手房挂牌价大多在1.2万到3万之间,老人签的这套单价3.4万,妥妥的高价“坑老房”。
面对家属的质疑,售楼处工作人员态度冷淡,要么说“走法律程序”,要么称“领导不在”,销售经理更是直接拒接电话,一副“钱已到账,爱咋咋地”的架势。网友们坐不住了,评论区瞬间成了“套路曝光大会”:有人爆料自己曾被中介拉去售楼部充数,假装签合同营造热销假象;有人分享家里老人被“免费午餐+100元辛苦费”骗去签字,幸亏子女及时发现;还有人直言“这不就是诈骗吗?专挑不识字的老人下手,良心让狗吃了”。
当然,也有网友提出疑问:老人出门怎么会带着大额银行卡?密码怎么轻易就给了别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无助。臧大伯这样的老人,一辈子跟土地、庄稼打交道,哪里懂什么“定金合同”“科教用地”?在营销人员连哄带骗的“话术攻击”下,就像掉进了精心设计的陷阱——先以免费福利降低警惕,再用“不签字就亏钱”制造焦虑,最后利用信息差完成欺诈。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看房陷阱”并非个例。这两年房地产市场低迷,一些不良中介为了业绩不择手段,从早年的“雇人排队买房”到如今的“精准收割老人”,套路不断升级。他们吃透了部分老年人“贪小便宜”“怕麻烦”的心理,更看准了家属平时忙于工作、老人无人看管的空隙,把黑手伸向了弱势群体。正如网友所说:“年轻人防骗靠智商,老人防骗全靠运气,这哪是卖房,分明是抢钱!”
现在,臧大伯一家已经报警并准备走法律程序,但维权之路注定艰难。20万定金不是小数目,老人每天在家唉声叹气,女儿更是自责没照顾好父亲。事件曝光后,有法律专家指出,若能证明销售方存在欺诈行为(如明知老人不识字仍诱导签字、隐瞒项目销售限制等),合同可能无效,定金也有望追回。但普通人打官司耗时耗力,尤其对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身心俱疲的拉锯战。
这件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营销手段变成“坑老工具”,当商业行为失去底线,社会该如何保护这些“数字文盲”?子女要多给老人普及防骗知识,别让他们成为被收割的“盲区”;相关部门更该严打这类违规销售,别让“免费看房”变成“付费陷阱”。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骗的,靠坑蒙拐骗赚来的钱,揣在兜里能安心吗?
看着网上老人签字时那颤抖的手,再看看售楼处工作人员冷漠的脸,突然觉得,比房价更该整治的,是有些人坏掉的“良心”。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所有人提个醒:任何时候,都别把算盘打到老人头上,因为他们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