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8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围绕无人机与导弹攻防的冲突进一步升级。印度公共信息局宣称,其武装部队成功拦截巴方无人机和导弹,并以“同等强度”摧毁了巴基斯坦拉合尔等地的防空雷达系统。然而,这一声明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与质疑——印度此次“战果”究竟有多大可信度?
被击落的印度无人机被推测为以色列“苍鹭”或国产“尼尚特”型号,这类无人机通常执行侦察与电子干扰任务。印度自2005年引进“苍鹭”后,2023年升级的Mk2型号已具备36小时续航能力,可搭载先进雷达设备,但此次在拉合尔附近被击落,暴露了其渗透行动的局限性。
反观印度,尽管拥有俄制S-400和以印联合研发的巴拉克-8防空系统,但其前沿部署策略被专家批评为“自陷险境”。英国战略研究所专家道格拉斯·巴里曾指出,印度若将防空系统过度靠前,易遭巴方远程火箭炮覆盖摧毁。此次印度宣称摧毁拉合尔防空系统,但缺乏残骸或第三方证据支持,真实性存疑。
有评论称,印度战果靠嘴,巴方战果靠残骸”,暗指印度宣传攻势大于实际成效。此外,印度频繁高调宣扬军事行动,被指意图转移国内对经济疲软与社会矛盾的压力。巴基斯坦则通过社交媒体塑造“印军举白旗投降”等象征性画面,强化自身防御成功的证据。
美国《防务新闻》曾警告,印度对S-400的过度自信可能使其陷入战略误判。还有专家认为,印度若继续依赖“武器采购外交”,忽视军民融合与体系化改革,其“区域霸权梦”终将破灭。
印巴此次交锋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技术、舆论与战略耐力的综合较量。印度宣称摧毁拉合尔防空系统的真实性虽待验证,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长期角力,以及大国地缘博弈的复杂影响。中巴技术合作与印度“武器依赖症”的对比,或许已为这场冲突写下了更深层的注脚。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