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一名3岁女童因突发脱发、四肢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被确诊为急性铊中毒。据家属描述,孩子在一个月内头发大把脱落,行动如“踩棉花”,眼神逐渐呆滞,最终经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测,其血铊、尿铊值远超正常标准,确认中毒。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铊这一“比砒霜更毒”重金属的关注——究竟是何原因让年幼的孩子成为受害者?
结合该女童的生活环境,推测可能的暴露源有三类:一是误食矿区周边富集铊的野菜(如荠菜、灰灰菜),这些植物易吸收土壤中的铊元素;二是饮用被工业废水污染的井水或河水,尤其在湖南等矿业活动频繁地区,铊污染风险较高;三是人为投毒,因铊盐无色无味,易混入食物,历史上曾有多起投毒案例。值得注意的是,该女童年龄仅3岁,职业暴露可能性较低,因此环境或家庭接触成为调查重点。
事件曝光后,有评论称:“矿区附近的野菜竟成‘毒菜’,相关部门是否定期检测土壤和水源?”另有人担忧:“铊盐易获取且难以察觉,若被用于恶意投毒,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公众对铊的认知匮乏亦被诟病——多数人仅通过历史投毒案知晓其存在,却对日常接触风险一无所知。
湖南女童的遭遇并非孤例。从30年前的北京铊中毒案,到2022年福州1岁女童病例,类似事件反复敲响警钟。铊中毒既是医学问题,更是环境治理与公共安全的综合挑战。唯有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公众教育,才能避免更多“无声的悲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