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制表(下同)
本报()记者耿倩 上海报道
7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的余音尚未散尽,公募基金发行市场的热浪已扑面而来。
7月份,债券型基金以506亿份的份额,57%的占比碾压式领跑。10只科创债ETF更凭379亿份首募规模,一举点燃债市情绪。Wind数据显示,以认购起始日作为统计标准,7月已有149只新基金成立,为年内最多,合计发行份额超880亿份,无论数量还是份额均较上一月有所增加。
“科创债ETF兼具‘科技创新主题+低信用风险’特性,契合资金对稳健收益的需求,助力债基份额跃升。”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向《华夏时报》记者一语道破“爆款”背后的逻辑。
7月新基数量与份额齐升
7月份,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回暖,数量与份额环比双增。
Wind数据显示,以认购起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7月31日,当月有149只新基金宣告成立,合计发行份额882.61亿份,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9.59亿份。与6月相比,7月份新基金发行数量环比增加30只,总发行份额增长12.83%,且单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增加2.54亿份。
从基金类型来看,股票型基金发行数量最多,债券型基金规模占比最高。Wind数据显示,7月新发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单月成立81只,占发行总数的54%,发行份额为250.88亿份,占总发行份额的28.43%;债券型基金成立了32只,总发行份额为506.20亿份,占比57.35%;混合型基金发行数量和发行份额分别为29只、87.62亿份,发行份额占总数的9.93%。此外,QDII基金和REITs基金7月份分别发行2只和4只,发行总额合计37.91亿份。
在曾方芳看来,7月份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回暖,是由市场环境改善、宏观经济数据向好、监管政策支持、资金面充裕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7月市场环境改善,上证指数站稳3500点并多次突破3600点。政策方面,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科创债ETF等创新产品落地,浮动费率机制增强投资者信任。叠加长期资金加大权益配置,机构需求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为年内各月最多,这跟科创债ETF的推出密不可分。从份额占比来看,7月份10只新成立的科创债ETF合计发行份额为379.47亿份,占当月债券型基金全部发行份额的75%。曾方芳对此表示:“科创债ETF兼具‘科技创新主题+低信用风险’特性,契合资金对稳健收益的需求,助力债基份额跃升。”
与此同时,权益类资产也颇受青睐。7月份,股票型基金的发行数量环比增加,由6月份的61只增加到了81只;发行份额占比也有所增长,从6月的27.71%上升至7月的28.43%。混合型基金表现类似,7月份发行数量环比增加6只,发行份额占比从6月的9.63%增长至9.93%。
科创债ETF规模单月增超270%
事实上,科创债ETF不仅为新成立基金市场份额的扩张做出较大贡献,还为全市场债券ETF的扩容产生深远助力。
8月1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首批科创债ETF总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达到1082.14亿元,相较于发行规模增超270%。与全市场债券ETF规模相比,这10只科创债ETF规模占比已接近21%。
从债券ETF整体规模来看,截至7月31日,债券ETF数量达到39只,较年初增加18只,总规模达到5160.2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海富通中证短融ETF、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规模都超过500亿元。这10只科创债ETF占据债券ETF总规模的20.97%。
资料显示,在上交所上市的科创债ETF共有6只,包括鹏华、华夏、招商、易方达、博时、广发基金旗下科创债ETF产品。这6只基金在7月17日上市首日交投活跃,合计规模突破477亿元,随后在7月份合计净流入也超477亿元,目前最新规模为653.71亿元。
从资金净流入情况来看,在上交所上市的首批科创债ETF,规模主要在前两天大幅度增加。Wind数据显示,7月11日,首批10只科创债ETF成立,发行总规模合计达289.88亿元,上交所上市的6只产品发行规模为177.36亿元;7月17日上市首日,沪市首批6只科创债ETF全部收涨,当日净流入增超300亿元;7月18日,这6只产品净流入资金再度增加约118亿元。
单个基金来看,鹏华基金和华夏基金,这两家公募机构旗下的科创债ETF近一个月以来净流入额超100亿元。截至7月31日,华夏科创债ETF规模从29.61亿元增至153.00亿元;鹏华科创债ETF规模从29.94亿元增至135.08亿元。
记者发现,在首批上市的科创债ETF当中,鹏华基金采用了双基金经理机制来管理产品。对此,鹏华基金现金投资部基金经理张羊城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这其实是基于产品特性的精心设计。科创债ETF既需要信用债的专业投资能力,又要求扎实的ETF管理经验,而市场上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经验的基金经理较为稀缺。双基金经理组合既能通过信用债专家精准把握底层资产的配置效率,又能依托ETF专业团队确保产品的流动性和投资交易效率。“在大规模管理方面,我们选择的上证AAA科创债指数当前容量达9000亿元且扩容空间大,未来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提升,能够充分支撑产品规模增长。这种双基金经理模式从ETF的资产配置和场内运营管理两个维度协同发力,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张羊城称。
除了基金管理人,科创债ETF生态圈的构建离不开做市商。“近年来,做市商模式的优化显著提升了债券市场流动性,特别是在债券ETF领域。随着交易所债券做市制度的建立,做市商已能够为基金公司提供涵盖银行间债券、交易所债券及债券ETF的一站式做市服务,有效连接基金公司与投资者。”东方证券固定收益业务总部董事杜晨翔指出,以科创债为例,科创债ETF通过一级市场申赎与二级市场交易与底层债券形成良性互动。ETF流动性提升传导至科创债市场,而科创债流动性改善又反哺ETF,形成正向循环。这一生态建设的成效得益于监管与制度的协同推进,包括交易所做市制度落地、基准信用债及科创债ETF等创新产品的推出,为市场流动性注入了持续动力。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也参与其中。鸣石基金高级副总裁杨堃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鸣石基金参与ETF领域多年,形式主要以基金交易为主,在大类资产投资中主要聚焦于股票、债券和商品三大板块。对于私募机构而言,由于难以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投资的选择相对有限。为此,公司重点参与了国债ETF、政金债ETF等产品,以弥补这一短板。“此次科创债ETF的发行将进一步丰富私募机构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工具选择,帮助我们更好地补足在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参与不足,使资产配置策略更加多元化。”
从289亿元到1082亿元,科创债ETF用速度重新定义了“爆款”二字。它让基金经理体会到了“规模秒光”的刺激,也让投资者意识到,所谓“股债跷跷板”并非简单对立,而是可以在更高维度上相互成就。当万亿债券ETF时代呼啸而来,7月的这一幕,或许只是序章。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