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测试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性能引热议

7月的北京暴雨初歇,懂车帝的节目《懂车智炼场》却在测试场上却掀起另一场风暴:36款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热门车型——从特斯拉Model 3到问界M9,从小米SU7到比亚迪汉——在模拟的15类高危事故场景中轮番上阵,测试结果却出人意料: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X以83.3%的高速场景通过率堪称最佳成绩。

“我们花了 6 个月打磨测试场景,每一个场景都来自近三年全国交通事故大数据的提炼。” 懂车帝负责测试项目的工程师赵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测试团队甚至专门走访了 12 个省市的高速交警支队,只为确保场景设计的真实性。从已公布的两期内容看,36 款车型在 “高速事故场景模拟” 中的表现分化明显。

虽然懂车帝方面否认对测试结果进行排名,但特斯拉的两款车型确实表现更优异。这一结果很快被马斯克转发至社交平台,配文“Autopilot 的实力无需多言”。但业内对此的反应却复杂得多。“特斯拉的表现符合技术积累,问题是一次测试不能定义全部。”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而就在马斯克转帖的同一天,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再次通过官微强调:“辅助驾驶功能是为驾驶员提供帮助,不能替代驾驶员操作,驾驶员必须始终保持专注。”

懂车帝测试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性能引热议

这种官方态度并非无的放矢。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全国涉及辅助驾驶功能的交通事故投诉量已达 327 起,较 2023 年同期增长 47%。“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认知偏差,比技术缺陷更危险。”中国消费者协会汽车消费维权专家委员会成员李建林直言,测试成绩的公开化,反而可能加剧这种认知错位。

更多的评论则认为,这场看似特斯拉高光时刻的测试,实则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隐秘的伤疤:很多车企用“安全冗余”作为宣传话术,用户却被虚假安全感欺骗。

1

《懂车智炼场》的测试清单里,“高速突发障碍物”“无征兆连续加塞”“大型车辆盲区遮挡” 等场景,均来自交通事故率排名前 15 的高危情境。测试过程中,车辆需以 100km/h 的时速进入预设场景,系统需在 1.5 秒内做出有效反应 —— 这一时间阈值参考了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的安全响应标准。

懂车帝测试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性能引热议

“这种标准化测试的价值在于建立了横向对比的坐标系。”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负责人吴新宙在测试后接受采访时坦言,此前行业内的测试多为企业自证,“你测你的直线加速,我测我的弯道性能,消费者根本没法对比。”

但争议同样存在。“测试场景的极端性与现实路况的复杂性仍有差距。” 比亚迪工程院智能驾驶实验室主任王亮提出,测试中 “应急车道突然窜出车辆” 的场景,在现实中因有隔离栏和监控约束,发生概率不足 0.03%,“用极低概率事件苛责系统,可能误导消费者对日常使用场景的判断。”

也有车企则对测试方法提出质疑。某新势力品牌测试负责人透露,其车型在 “隧道出入口强光干扰” 场景中失败,原因是测试使用的模拟光源强度达 8000 流明,“这相当于正午阳光直射的 3 倍,现实中几乎不可能遇到。” 对此,赵宇回应称:“测试的本质是探知系统极限,就像碰撞测试用 50km/h 时速一样,目的是建立安全冗余的底线。”

争议焦点很快转向测试的“公平性”。有网友质疑变量控制不严谨,变量设置“漏洞百出”;某品牌车主群流传着“测试车辆是否被特殊调校”的猜测……

这种争议恰恰凸显了行业的深层矛盾。“当辅助驾驶从概念走向普及,必须有第三方测试来打破信息茧房。”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李克强认为,懂车帝的尝试虽不完美,但“至少让行业看到了建立统一测试标准的紧迫性”。据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启动《智能驾驶系统测试场景库》的制定工作,预计 2025 年将发布首批行业标准。

也有相对理性的反应。“测试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在极端场景下的技术共性瓶颈。”岚图汽车CBO邵明峰在社交平台写道。他的发言被淹没在车企的沉默中——除了特斯拉,几乎没有品牌公开认领这份成绩单。

面对质疑,科技博主李楠的回应则一针见血:“真实道路的事故场景,有人和你讲‘公平’吗?”在他看来,懂车帝的测试虽不完美,却首次将“实验室数据”与“人间险境”挂钩。当某新势力工程师私下透露“行业测试常在理想光照下进行,结果比实际强30%”时,这种“不完美”反而成了稀缺的真实。

2

这次测试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此。

“我们的车装了3颗激光雷达,相当于给系统上了三重保险!”某车企发布会上的宣言犹在耳边。但在懂车帝测试中,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却在“夜间逆光”场景中集体失效——看起来很像是,强光淹没了传感器的“火眼金睛”。

这正是智能驾驶时代的“安全冗余悖论”:车企堆砌硬件(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精地图)营造“绝对安全”的幻觉,而用户误以为系统“永不犯错”,反而放松警惕。数据显示,47%的车主开启辅助驾驶后会分心看手机,而公安部统计的智驾事故中,87%源于驾驶员完全放手。

“冗余设计本应是备用降落伞,但有人却因此敢不带主伞跳机。”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教授王振华指出。他曾在实验室拆解过一款宣传“L2.999”的车型:其感知系统在暴雨模拟中仅坚持7秒便崩溃,而车企手册却用极小字标注“极端天气慎用”。

或许马斯克有理由骄傲:在缺乏中国路况数据训练的前提下,特斯拉纯视觉方案逆袭多传感器融合的国产车,验证了其算法韧性。但“奖杯”背后的裂痕正在扩大——就在测试发布次日,特斯拉股价暴跌8%,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0.7%。资本市场的冷遇暗示着更残酷的真相:封闭测试的“冠军”,未必能通过真实世界的暴雨考核。

不久前,深圳车主陈鹏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段令人惊悚的视频:开启了FSD的ModelY在暴雨中陡然加速,径直冲向积水区域。车载摄像头被雨帘遮挡得如同毛玻璃一般,而系统竟然将积水误判为“阴影”依旧继续前行。

“纯视觉方案像偏科的天才,”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张竞分析,“它在标准场景拿高分,但在中国特色的潮汐车道、借道左转等‘超纲题’前仍可能交白卷。”

3

测试风暴后,行业暗流涌动。懂车帝悄然在官网新增三项测评原则:80km/h时速下能否识别静止障碍物?接管提示是否明确?雨雾天通过率多少?

这些朴素问题,直指当前测评体系的致命盲区。

“我们该用‘生命冗余’系数替代‘通过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驾分委会专家陈宇提议。在他看来,新标准应量化系统崩溃前的“救命缓冲”——例如能否提前1.5秒预警、是否在失效后维持基础制动。

这类实践已有雏形:欧盟NCAP计划2026年将“人机接管平滑度”纳入评分,而特斯拉的“安全模式”(系统失效时自动降速开双闪)也被视为冗余设计范本。

用户觉醒也在倒逼变革。懂车帝测试视频下,一条高赞评论引发共鸣:“以前看参数选车,现在只问一个问题:这车最弱的路况在哪?”

当测试成绩与现实安全出现偏差,行业也开始反思:安全冗余到底该如何定义?“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在说冗余,但没人说清冗余的标准是什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耀认为,建立安全冗余量化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种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行业陷入 “硬件竞赛”。2024 年上市的新车中,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占比达 63%,算力芯片的峰值性能较 2022 年提升 3 倍,但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测试显示,硬件配置与实际安全性能的相关性仅为 0.37。“就像给汽车装 10 个安全气囊,却不规定气囊的弹出时间和覆盖范围,数量再多也没用。” 张翔打了个比方。

建立量化标准的呼声已得到多方响应。欧盟正在推进的《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法规》中,明确要求车企公开 “传感器在不同光照、天气条件下的识别率”“系统失效后的接管预警时间” 等 23 项具体参数。“量化不是目的,而是让消费者获得知情权。” 欧盟委员会 mobility 总司官员卡特琳・舒尔茨表示,法规实施后,未达标的车型将被禁止宣传“高安全冗余”。

国内的标准制定也在加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计划在 2025 版评价规程中,新增 “安全冗余有效性” 评分项,包括传感器抗干扰能力、系统决策容错率等指标。“比如在暴雨天气,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需保持在 80 米以上,达不到就扣分。”C-NCAP 技术部部长刘仕如介绍,该标准已进入车企征求意见阶段。

对特斯拉而言,这或许是更大的挑战。其纯视觉路线一直因 “缺乏激光雷达冗余” 备受争议,若量化标准侧重多传感器融合性能,其技术路线可能面临调整压力。

好在行业的共识正在形成:安全冗余的竞争,终将从 “比数量”转向“比实效”。“未来消费者买车,不会问‘有多少个摄像头’,而是问‘在暴雨天能看清多少米’。” 行业观察家王耀预测,量化标准的建立将倒逼车企把研发重心从硬件堆砌转向算法优化,“这才是辅助驾驶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场由懂车帝测试引发的讨论,可能最终指向的是整个行业的安全伦理。一位网友如此评论:当特斯拉的测试成绩被马斯克当作技术背书时,更需要清醒认识到,辅助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通过测试,而是用户的安全。正如李克强教授所言:“真正的安全,永远在路上,而不在测试成绩单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王子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28528.html?f=wyxwapp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5946.html

(0)
深链财经的头像深链财经
上一篇 2025年7月29日 上午10:03
下一篇 2025年7月29日 上午10:04

相关推荐

  • 监测仪成“侦探”?电子鞭炮当爆竹?看新乡科技赋能生态环保

    大象新闻记者 卢家民 通讯员 任伟伟 新乡县融媒 常艺 6月5日,新乡举办“美丽中国我先行”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生动展示新乡生态环保的各项工作成果。 在仪器设备区,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精准监测空气中各类污染物浓度,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移动执法设备则让环境执法效率大幅提升,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更是让市民零距离感受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强大力量,直观体会…

    2025年6月5日
    3600
  • 国铁郑州局端午运输今日启动 预计发送旅客375.9万人

    大象新闻记者 胡俊峰 通讯员 郑轩 崔轩豪 李婧晨 记者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郑州局”)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端午小长假运输今日启动,自5月30日至6月3日,国铁集团郑州局预计发送旅客375.9万人,日均发送旅客75.2万人,较2024年同比增长8.1%。 今年端午小长假,从车票预售情况来看,国铁集团郑州局管内客流以探亲流、旅游流为主…

    2025年5月30日
    4600
  • 国家统计局:4月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或微降

    2025年4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的变动情况呈现出新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保持平稳或略有下降,而同比降幅则持续收窄。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状态,也为未来市场走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环比数据来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微涨0.1%和0…

    2025年5月19日
    5200
  • 拍一张需要300元!“撕拉片”胶片照走红成“社交新贵”

    早已宣告停产的撕拉片,近日在鞠婧祎、虞书欣、张凌赫等明星的晒照带动下,凭借“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标签,再度走红网络。 众多明星拍摄撕拉片 海报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济南有部分照相馆可承接拍摄撕拉片的业务,一张相片的要价普遍在300元左右,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认为其价格过高。 撕拉片,顾名思义就是拍摄后需要撕、拉才能看到成品的照片。撕拉片像复杂版的拍立…

    2025年5月7日
    11800
  • 教育部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答案,规范科技使用引关注

    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提出了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要求。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具体方向,也为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根据指南内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采取“分学段差异化应用…

    2025年5月13日
    4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