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财经》电鳗号/文
2025年截至目前,已有72家拟IPO企业排队多年后选择撤材料离场,有的企业熬过三年财务核查,却在上市临门一脚时主动弃权;有的因板块定位不符被劝退,暴露出盲目”闯关”的投机心态。这波撤退潮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注册制下”申报即免责”思维的失效,也折射出资本市场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深层转向。
监管层对”带病申报””一查就撤”现象的零容忍态度日益明确。典型案例中,某医疗企业因推广费用畸高被现场检查,某科技公司核心技术遭连环问询后仓促撤退。这些案例揭示新监管逻辑:以问询函为手术刀,剔除财务粉饰、业务空心化的伪科技企业;用现场检查作筛网,拦截企图”浑水摸鱼”的投机者。当审核重心从”能不能上市”转向”该不该上市”,撤退潮实则是市场净化必经的阵痛。
撤退企业的招股书里藏着共性密码,过度依赖单一客户、毛利率畸高却无专利支撑…这些曾被资本故事掩盖的硬伤,在注册制全链条监管下无所遁形。反观成功上市者,多是深耕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小巨人”。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资本不愿再为”PPT”买单。
72次撤退犹如一场资本市场的压力测试,测量着企业成色与市场理性的平衡点。当IPO不再是造富神话的快捷通道,而是长期主义的试金石,适时的撤退或许比勉强的上市更能体现商业智慧。就像茶树需经历寒冬才能积累香气,企业也需要在资本市场的周期性调整中学会敬畏规则。这场没有硝烟的撤退战,终将让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浮出水面。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