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朱圣宇
近年来,河南省宁陵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责,紧扣新时代“枫桥经验”核心内涵,纵深推进“警网融合”发展,将社区警务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出击”,从“事后处置”走向“提前介入”,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成立32个警网联动中心 做到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近年来,城关派出所深度探索“警格+网格”融合模式,最大限度整合基层网格、警务管理资源,推动警务和网格工作一体联动、融合发展,构建“多方联动、效能聚合、服务精准、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成立32个警网联动中心,由派出所分管副所长、乡镇综治办主任共同担任双组长,嵌入社区网格员、村居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形成三级管理架构,推行“1+2+N”警务模式,实现警务区与网格区地理边界重合。
坚持社区事务与警务工作一体联动,实行“周碰头、月调度、季总结”制度,定期通报治安动态,听取社情民意,研究处理意见,形成“发现—探讨—处置—总结”闭环工作格局。
健全完善警网联合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的工作模式,网格员和社区民辅警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摸底、大走访、大化解,矛盾纠纷由网格员首接负责,运用“三三调解法”予以协调化解,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针对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推动启动“警律联调”、“司法对接”等,邀请驻所律师、综治、司法多部门联动参与。
成立6个“护学岗” 打造校园周边“安全网”
派出所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按照“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武装处突”的要求,采取“车巡+步巡+网巡”的方式,每日对商业重点区域、娱乐区域、人员密集三大片区,开展“零点夜巡”、“重点时段时训巡逻”,实行24小时定点值守,全力构建严密的巡逻防控网格,提高街面见警率、处置率和社会治安管控率,挤压犯罪分子活动空间。
以校园为基点,扩大高峰时段学生“密集区”的规划范围,部署安保力量值守巡逻,成立6个“护学岗”队伍,打造校园周边“安全网”。督促校方完善校园警务工作制度,健全内部岗位安全责任制、领导带班巡护制、门卫查验等相关安全制度,切实提升校园安防能力。
整合小区保安、外卖员、志愿者等力量,融入“红袖标”等义警队伍,派出所牵头定期对义警队员开展关于隐患排查、可疑信息收集、纠纷调解语言、协助巡防等实战技能培训,调动积极性参与抢险救灾、治安宣防等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在案件高发时段、案件易发等区域巡逻;推行“十户联防”机制,商户间安装一键报警装置;民警与网格员利用网格微信群开展“反诈提醒”每日推送,投放案例警示,提高群众识骗防骗意识。
推行上门服务日常帮扶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派出所依托智慧警务、“雪亮工程”建设,在城区各街道、学校、小区、娱乐场所等重要地点安装高清视频监控386个,升级卡口高清监控系统,实时监控重点区域,确保网络巡防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视频资源同步接入综合指挥室统一精准指挥调度,研判结果及时推送社区警务队、案件办理队,实现了扁平化高效指挥,提升案件破案率。针对现代化指挥调度新模式,为民警配备4G高清执法记录仪,利用实时视频图传和对讲功能实现“点对点”调度,指挥中心在遇到重大警情中可通过系统精准调度距现场最近的民警先前处置,实现扁平化指挥,使派出所现场执法更规范高效。
针对辖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该所积极推行上门服务、日常帮扶等措施,定期了解掌握其生活情况,用实际行动践行暖心惠民。在户籍办理窗口摆放相关业务办理流程,同步利用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相关内容,防止群众盲目跑“冤枉路”,确保快捷、准确、高效服务辖区群众。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