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张怡坐在上海市女子监狱的谈话室里,距离她服刑期满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她人生的第十个年头在高墙内度过,而如今,她即将重新迈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服刑期间,张怡经历了人生中最深重的打击——父母相继离世。这不仅是亲情的断裂,更是一场与自我、与过往的漫长抗争。在这3000多个日夜中,她从最初的绝望到逐渐找到生活的意义,每一步都充满挣扎和成长。
2015年冬天,张怡因违法犯罪被判十年有期徒刑。入监第一天接受全面抄身时,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一名囚犯。“那一刻,我才明白自由意味着什么。”张怡回忆道。然而,更大的痛苦来自家庭。2017年,父亲拖着病体从贵州赶来探望她,却只字未提自己已是癌症晚期。那次见面成了父女间的永别,一个月后,父亲离世。张怡至今无法释怀:“如果我当时在外面,或许能早点发现他的病情。”
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张怡一度陷入自责和抑郁。她说,那段时期耳边时常出现幻听,“分不清现实还是梦境”。幸运的是,在监狱警官和心理辅导团队的帮助下,她逐渐走出阴霾,并通过艺术矫治活动找到了表达内心的方式。在自编自导的话剧《重生记》中,张怡演绎了“重生”的自己,这也成为她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尽管只有小学文凭,张怡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从扫盲班开始一步步完成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数学课让她学会了计算账目,职业技能培训则让她掌握了养殖技术。“出去后我想养些土鸡,踏踏实实过日子。”她坚定地说。
为了帮助像张怡这样的临释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上海市女子监狱特别设置了出监教育环节。在这个模拟的小社会中,她们需要重新认识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会定位自己的角色,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支付、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对长期脱离社会的人来说却是巨大的挑战。
张怡坦言,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她既满怀期待又心存惶恐。“我不知道怎么用手机支付,甚至担心找不到回家的路。”但她也清楚地知道,必须勇敢面对这一切。妹妹答应会到监狱门口接她,并教会她使用智能手机,但张怡仍然感到焦虑:“别人十年都在进步,我好像被时间丢下了。”
即便如此,张怡依然为自己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先打工攒钱,再回乡下养鸡,靠自己的双手谋生,弥补对家人的亏欠。她希望有一天能够跪在父母坟前忏悔,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改过自新。
张怡的故事是许多服刑人员的真实写照。他们在高墙内经历蜕变,为的是有一天能够以全新的姿态重返社会。而社会的支持与接纳,则是他们重启人生的关键所在。正如负责帮教的监狱民警所说:“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和引导,让每个人都能明辨是非,树立信心,迎接属于他们的未来。”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