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拉开帷幕。作为全球经济与金融领域的重要思想交流平台,此次论坛聚焦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及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如何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引发了广泛关注。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格局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增速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凸显出全球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显著上升,地缘政治风险、供应链断裂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稳定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焦捷强调,加强经济金融韧性、推动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焦捷指出,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不仅是应对当前不确定性的关键路径,更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核心所在。以技术革新为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全球金融生态。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到2030年,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有望为全球带来超过3万亿美元的新增价值。然而,这种变革并非一帆风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技术采纳和监管框架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因此,通过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成为推动技术普惠化的重要前提。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始终秉持多边主义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逐步从规则的追随者转变为改革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重点领域——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不仅为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绿色金融为例,中国的实践已成为全球典范。截至2022年底,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还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独特智慧。而在普惠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和小额信贷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亿人使用移动支付服务,农村地区的覆盖率也达到了80%以上,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
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正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增长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体现在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例如,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试点,为未来金融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养老金融的深化,则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焦捷所言,只有通过合作与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此次论坛的举办无疑为探索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个更加公平、高效且富有韧性的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将逐步形成,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与希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