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接受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需以制度型开放和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观点不仅为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也为应对复杂国际环境下的经济挑战指明了关键突破口。
田轩在采访中强调,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回报,而中国的独特优势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他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3亿多熟练产业工人,以及每年约500万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毕业生。“这些资源构成了外资长期看好中国的底层逻辑。”同时,他提到,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估值处于低位,这正是外资配置优质资产的良好窗口期。通过制度型开放,中国能够进一步吸引全球资本流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面对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田轩建议中国企业应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他认为,企业需要从内部修炼内功,包括加强科技创新、优化成本结构和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此外,他还鼓励企业主动“出海”,通过对外投资分散风险。以泉州民营经济为例,当地GDP增速达到8.2%,这一成绩的背后正是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结果。田轩表示,“出海虽然意味着跳出舒适区,但这是成长为全球化企业的必经之路。”
对于短期内受到冲击的外贸企业,田轩主张采取定向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贷款展期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他同时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长期来看,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才是根本出路。政府则可以通过立法保障,例如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解决融资难、执法规范化等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
针对科技领域的外部压力,田轩提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期可以通过提振消费稳定经济增长,但从长远看,科技创新才是核心驱动力。他特别提到金融开放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未来应有序扩大外资机构准入,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公司治理来赋能创新。”这种结合制度开放与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将为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田轩的观点揭示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无论是通过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外资,还是借助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都体现了中国经济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求确定性的智慧与韧性。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只有立足长远、苦练内功,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