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gaaao

6年亏光30亿,股价腰斩!银宝山新二股东还在狂甩股票,监管部门终于出手

gaaao 2025-09-28 15:59:40 85 抢沙发

日前,银宝山新(深市代码:002786)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淮安布拉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布拉德”)因违规交易行为被深圳证监局出具警示函,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对上市公司股东合规减持问题的关注。公开信息显示,布拉德作为银宝山新第二大股东,截至2025年9月4日持有该公司4864.76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9.82%,其持股变动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深圳证监局在调查中指出,布拉德作为持有银宝山新5%以上股份的股东,在2025年9月4日合计持股比例变动至公司总股本5%整数倍时,未按照规定停止交易相关股票。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七十五条关于“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后,其拥有权益的股份占该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2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的规定,深圳证监局决定对布拉德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布拉德作为银宝山新的第二大股东,其持股比例(9.82%)已接近10%的另一关键节点,此次违规减持事件不仅暴露了其在合规操作上的疏漏,也引发市场对其后续持股变动计划的猜测:这一违规交易是否意味着布拉德正在实施持续减持?作为长期位列公司前两大股东的投资机构,其近年来频繁的持股比例变动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战略调整?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信息披露与监管核查。

在 A 股市场监管体系中,5%持股比例被视为上市公司股权变动的“安全阀门”,即市场熟知的“举牌线”。这一红线的设立源于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与信息披露公平性的双重考量:当投资者持股比例达到 5%时,需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暂停交易,此后每增减 1%股份也需及时公告;而当持股比例变动至 5%、10%、15%等整数倍时,更需严格暂停交易并履行相应程序,以防止大股东通过隐蔽增减持操纵市场或规避监管。这种制度设计旨在确保中小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取股权结构变化信息,维护市场交易的透明度与公平性。

此次布拉德的违规行为恰恰触碰了这一核心监管逻辑。根据监管通报,其在 2025 年 9 月 4 日的股权变动中,未在持股比例接近整数倍红线时停止交易,最终导致持股比例达到 9.82%——这一数值距离 10%的更高监管红线仅差 0.18%。这种“未停手”的操作直接违反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与配套规则的刚性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9.82%的持股比例已显著逼近 10%的“二次举牌线”。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持股达到 10%将触发更严格的监管程序,包括但不限于详细权益变动报告书的披露、要约收购可能性评估等。布拉德在未履行前置程序的情况下持续交易,不仅违反了即时信息披露义务,更可能因股权比例快速逼近更高红线而引发市场对其控制权意图的猜测,加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确定性风险。监管部门对此次行为的警示,本质上是对“红线意识”的强化——任何市场主体在股权变动中都必须严守比例边界与程序要求,这既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底线,也是保护投资者知情权的关键屏障。

从2024年8月15日至29日减持892.4万股,到2025年4月22日至28日减持991.21万股,再到2025年9月披露的新一轮减持计划,布拉德的持股规模呈现持续收缩态势。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其已累计减持银宝山新股份1883.6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近3.8%,减持频率与规模均显示出明显的撤离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减持发生时,银宝山新已陷入连续5年亏损的困境,这一节点选择或反映出股东对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审慎判断。2025年4月的第二次减持距离首次仅8个月,且减持数量同比增加11.07%,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其信心不足的猜测。

当前,布拉德计划自2025年9月1日至11月28日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再减持不超过763.8万股(占总股本1.54%)。若该计划完成,其累计减持规模将达2647.41万股,持股比例或从当前的9.82%降至8.28%,股权稀释压力持续存在。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反映出股东对公司基本面的担忧,也为后续分析公司经营状况与股权结构稳定性埋下伏笔。

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以模具制造为核心业务,聚焦汽车部品、通讯及消费电子、高端装备三大领域,属于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其业绩表现与汽车行业周期及消费电子需求波动高度关联。作为国内模具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公司业务结构决定了其盈利能力易受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原材料价格波动及行业竞争程度的直接影响。

然而,公司近年陷入持续亏损困境。Choice 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4 年,银宝山新扣非净利润已连续 6 年为负,反映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深度疲软。这种长期亏损状态并非孤立现象,而是行业环境与内部经营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行业背景看,汽车模具领域竞争加剧导致价格压力增大,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挤压中小厂商生存空间;同时,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直接影响通讯及消费电子业务的订单量与利润率,双重压力下公司主营业务持续承压。

深入分析可见,“增收不增利”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多重因素:一是模具制造及汽车部品业务毛利率偏低,营收增长未能有效转化为利润;二是期间费用控制不足,研发投入、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对利润形成侵蚀;三是非经常性损益可能对净利润数据产生扰动,但扣非净利润连亏六年的核心数据已揭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未得到根本改善。

总体而言,尽管 2025 年上半年亏损收窄显示经营压力略有缓解,但在汽车模具行业竞争格局未改善、消费电子需求尚未全面复苏的背景下,若缺乏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实质性突破,公司业绩拐点或仍需时日。当前营收增长与净利润亏损并存的局面,反映出银宝山新仍处于“规模扩张但效率不足”的转型阵痛期。

二级市场上,截至 26 日收盘,银宝山新股价报 9.25 元/股,下跌 0.75%,总市值收于 45.84 亿元。这一市值水平较 2020 年公司股价高点时已缩水超 60%,反映出长期下行的趋势。单日 0.75% 的跌幅看似温和,但置于“股东违规减持+连亏 6 年”的双重利空背景下,更像是市场对持续负面信号的消化,而非偶然波动。

市场情绪层面,有投资者直言“股东都在卖,我们还能买吗?”,道出了普通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稳定性和业绩前景的担忧。从行业视角看,45.84 亿元的市值规模不仅远低于历史峰值,更仅为头部企业的十分之一,凸显其在行业竞争中的边缘化地位。在此背景下,监管层对股东违规减持行为的及时警示,能否有效修复市场信心、遏制股价颓势,成为当前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上市公司股东持股比例达到5%及后续每增减1%的“关键节点”监管规则,是资本市场维护公平秩序的重要制度设计。其核心逻辑在于,当股东持股触及5%这一“举牌线”时,意味着其已具备影响公司经营决策的潜在能力,此时要求其暂停交易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可有效防止大股东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或市场操纵,从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与交易公平权。这一规则体系通过《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予以明确,构成了上市公司收购与股东权益变动监管的基础防线。

从银宝山新股东布拉德的违规情形来看,其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却在2025年9月4日合计持股比例变动至5%整数倍时未停止交易相关股票,直接违反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关于“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后,其拥有权益的股份占该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3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的规定,以及《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9号》第二条第一款的操作细则要求。深圳证监局据此依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七十五条对其出具警示函,直指其行为的核心违规点——未在关键持股节点履行法定的信息披露与交易限制义务,这不仅破坏了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原则,也可能因股权变动的“暗箱操作”误导市场预期。

此类关键节点违规行为并非孤例,监管层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例如2023年某上市公司股东因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增持股份达到5%时未按规定停止交易并公告,最终被监管部门依法罚没违法所得及罚款合计超百万元。对比可见,尽管本次深圳证监局对布拉德采取的警示函措施在行政处分中属于“较轻”类别,但其释放的监管信号却极具严肃性——对于持股比例关键节点的违规行为,无论涉及金额大小或持股变动幅度,监管层均将严格依法处理,以维护规则的刚性约束

监管尺度的一致性在此类案例中得到充分体现:从“5%首次举牌未公告”到“5%整数倍变动未停手”,只要触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的义务条款,监管部门均会及时介入。这种“抓早抓小”的监管策略,旨在通过警示与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市场主体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若放任此类关键节点违规行为,可能引发多重市场风险。一方面,其他持股接近关键比例的股东可能效仿,以“技术性规避”方式绕过信息披露义务,导致股权变动透明度下降,市场难以准确判断公司实际控制权结构;另一方面,非合规的股权变动可能引发股价异常波动,部分投资者可能利用信息差进行短期套利,而中小投资者则因信息滞后陷入交易被动,最终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基础与长期投资信心。因此,深圳证监局对布拉德出具警示函的意义,不仅在于个案纠偏,更在于通过明确监管预期,筑牢资本市场“关键节点”的合规防线。

布拉德事件并非孤例,它如同市场肌体上的一道警示疤痕,暴露出上市公司治理、股东行为规范与投资者保护体系中仍待弥合的缝隙。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深层问题,对上市公司、投资者与监管层均具有镜鉴意义。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东行为的合规性是公司治理能力的直接体现。当银宝山新的第二大股东在持股比例变动至5%整数倍时未能及时停手,本质上反映出公司在股东交易监管环节的疏漏。及时披露减持计划、建立股东持股变动的实时预警机制、督促股东严格遵守“窗口期”交易限制,这些本应是上市公司内控体系的基础模块,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执行偏差。唯有将股东行为监管嵌入公司日常治理流程,才能从源头减少违规风险。

投资者在面对“股东持续减持+业绩疲软”的双重压力时,更需保持理性判断。银宝山新当前9.25元的股价背后,是长达六年的业绩亏损与未解禁的减持压力形成的“双杀”格局。当股东用脚投票的动作与财报上的亏损数字形成共振,市场信心的崩塌往往只在朝夕之间。投资者需要穿透股价的短期波动,审视公司基本面的真实质地——连续六年的亏损是否意味着主营业务已陷入结构性困境?未解禁股份的减持预期是否会持续压制股价弹性?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投资决策的基石。

监管层此次出具的警示函,既是对个案的惩戒,更是对市场的“敲山震虎”。5%整数倍的持股变动作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节点,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交易行为的合规性,直接关系到市场公平与信息对称。未来,随着监管科技的升级,针对持股比例临界点的实时监控系统或将成为标配,通过技术手段压缩违规操作的时间窗口,让“踩线”交易无处遁形。

当违规减持的阴影与业绩下滑的阴霾交织笼罩时,市场更需要的是“刮骨疗毒”的勇气与行动。对银宝山新而言,走出困局的路径其实清晰可见:一方面,必须以更严格的标准规范股东交易行为,用透明的信息披露重建市场信任;另一方面,要痛下决心改善业绩基本面,通过业务结构调整、成本控制或战略重组,让盈利能力的修复为股价提供真实支撑。

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单一公司投向整个市场,银宝山新的案例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A股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现实挑战。在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力量对比依然悬殊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让违规成本与违法收益真正匹配?如何让业绩承诺不再成为“空头支票”?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才是市场信心重建的核心密码。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5231.html发布于 2025-09-28 15:59:4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