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是属于抗日英雄的专属名字,谢孟伟不配叫“嘎子哥”
小兵张嘎是抗日英雄的专属名字,代表着那段英勇抗战的历史时期中的英雄形象,谢孟伟作为公众人物,并不具备代表这一英雄名称的资格,称其为“嘎子哥”并不恰当,应尊重历史事实和英雄形象,避免误导公众。
来源:赵皓阳-Moonfans
不要管谢孟伟叫“嘎子哥”,“小兵张嘎”是一个属于抗日英雄的专属名字,他谢孟伟还不配占有这个角色。首先谢孟伟是2004年《小兵张嘎》电视剧的主演,并不是真正的嘎子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出处。1963年的革命电影《小兵张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红色电影,由著名导演崔嵬(《青春之歌》《红旗谱》的导演)、欧阳红樱(《野火春风》《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经典电影的演员)联合执导,安吉斯、张莹、葛存壮(葛优的爹)、于中义主演。
电影上映之后大受好评,尤其是深受广大少年儿童欢迎,成为了一代经典作品。而2004年的电视剧在制作上确实精良(花钱多)了不少,不过相比于原版也有了不少争议,其中主演谢孟伟相比于原版主演安吉斯不够精神、不够灵气,就是大家所诟病的焦点。
这一方面说明了,谢孟伟多年来并没有在其演艺事业上精进,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舆论所追求的“反差感”与“新闻效果”——曾经的童星、抗日英雄小兵张嘎的扮演者,现在直播炒作卖货了、被警察抓了。面对这样的舆论思维定式,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两句。
红色电影《小兵张嘎》的故事剧情很简单,在抗战时期的河北白洋淀,少年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撤退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想要成为八路为奶奶报仇。之后在他“参军”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事故”,最终阴差阳错的帮助八路军打下炮楼,自己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电影虽然不长,但是充满了亮点。首先人物形象非常饱满,演员演技顶级。就拿奶奶被日军严刑逼供的场景来说,奶奶的表情先是对敌人与汉奸的轻蔑、不屑;被鬼子上刑后又是坚忍、仇恨、怒目圆睁;最后见到八路军战士为了保护自己暴露身份并被鬼子带走,又是震惊、担忧、无力、伤心欲绝……奶奶的饰演者老戏骨李健几乎每一秒都在变换表情,简直就是在炫技。当然,这对于人家老一辈艺术家来说,那是基本功;只是在我们现在这个审美滑坡流量为王的年代,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其次,电影艺术表达手法先进。嘎子一路经历的故事,可以看做是“公路类型片”的先锋之作,剧情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摄影非常有艺术感,随便截几张图,即便是黑白颜色也能看出画面构图的水准。
此外,还有影像的深层次表达,比如这四幕镜头,从一个人变成一支队伍,这就是画面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P8-P11)
电影的配乐也是顶级,这里没办法贴音频了,希望大家能亲自去看一看电影。
《小兵张嘎》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三段长镜头:嘎子找到八路军,八路军开组织生活会,嘎子爬树上房。这三段镜头被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因为那时候摄影设备非常简陋,拍这三段镜头涉及到主人公钻地洞、爬树翻墙、七拐八拐,现在要有个大摆臂什么都解决了,但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种镜头来,可想而知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天才的创意。
第三,对真实战斗细节的还原。电影最后高潮部分攻打炮楼,八路军战士用两层棉被中间裹上湿土冲锋,这是真实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战斗经验——因为鬼子三八大盖子弹比较特殊,这种“土装备”可以有效的抵御三八大盖的子弹;历史中有些战士还会在湿土间再夹一层木板,这就已经接近于防弹衣的构造了。而当鬼子换上机枪后,区队长拦住了还想用这种装备再次冲锋的战士,因为它无法抵挡机枪子弹。
同时,打炮楼先偷偷潜入在楼底放火,也是当年八路军惯用的战术。因为烟雾可以有效影响炮楼中鬼子重火力的视线,为我军冲锋制造条件,就相当于是一个低配版土制烟雾弹。还有八路军对鬼子喊的那一句“卫生丸新交滴干活”,这也是当年战斗中的流行语,“卫生丸”就是子弹的黑话,“新交”是日语进贡的发音,连起来就是喂你小鬼子吃枪子儿的意思。这还是当年我姥爷给我讲的,他老人家经历过抗日战争,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也足见电影中方方面面细节的真实。
当年像《地道战》《地雷战》,包括《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这些革命电影,不仅仅是电影,也有民兵教学片的成分在,道具用的都是当年真实的武器,复原的都是当年的战场,请来的都是当年的老战士亲自指点,寓教于乐、备战备荒,看电影也顺便学习战略思想与战斗技巧。所以那些老电影对于战争战役的还原程度,远远不是现在那些“抗战神剧”可以比拟的。
最后,作品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革命电影一贯的思想高度。例如《地道战》,展示的是民兵队伍学习《论持久战》后,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与日寇开展新形式的战争。例如《平原游击队》,展示的是只要广泛联系群众、发动群众,让鬼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那再狡猾的“冈村宁次”也注定一败涂地。而《小兵张嘎》,展示的是一个八路军的成长史:张嘎怎样从一个鬼机灵、摔跤会耍赖、堵别人家烟囱的“嘎小子”,变成了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会为老百姓挺身而出不惜自己被俘的战士。剧中部队的群众工作、思想工作与宣传工作是怎样展开的是一大看点。
须知,曾经的红色电影重点不是拍打打杀杀、抢占爆炸,拍的是革命思想、拍的是先锋队的工作方式、拍的是人民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2004电视剧的《小兵张嘎》中,这些优秀的思想境界全部看不到了,很多内容都是对前作的拙劣模仿,更为了充斥时长,增加了很多自作聪明的原创注水内容。尤其是在一部儿童向的革命电影里,增加了许多桃色情节,一时间备受争议。
还是那句话,本文的目的不是想批判谢孟伟或者潘长江,而是想让大家记住小兵张嘎——记住这部经典文艺作品,以及抗日战争年代千万万万的英雄们。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也是一名光荣的“红小鬼”“八路军战士”,他13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也如小兵张嘎一样是一位“侦查员”,组织上看他天资聪颖,就贴别培养让他识字读书,之后又送去学校。此后徐老先生就走上了文学道路,堪称“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创作了《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徐老先生,“小兵张嘎”是不是写的他自己?老先生很谦虚,说他小时候很呆,不似嘎子这版“鬼机灵”,他回忆自己在宁晋县大队时,听到过赵县两个小侦察员机灵勇敢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一个叫“瞪眼虎”,一个叫“希特勒”,这两个孩子是当地出了名的小英雄。他们经常装疯卖傻混进敌人据点,打探消息给八路军或者游击队,或者运走弹药,甚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帮助我军拖延日军。小兵张嘎就带着他们的几分色彩。
而电影大火之后,人们再去当地寻找“瞪眼虎”和“希特勒”却不得踪迹,但是按照徐光耀老先生的描述,找到了最符合的几个英雄——燕嘎子、张沉底、赵波,而真正是谁已经不重要了。“瞪眼虎”和“希特勒”他们可能已经牺牲了,也可能在抗战胜利后作为普通人平凡的过完了这一生,这样的无名英雄们在我们的历史上太多太多太多了。抗战时任雁翎队政委的马仲秋曾说,现实中没有这个小兵张嘎,张嘎是雁翎队队员的化身,像张嘎这样的人和事在抗战时期有很多。
文章最后再多两句嘴,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一点:演员本身,跟其扮演的形象,是一定要分开的。小兵张嘎这个角色不仅仅属于谢孟伟或者安吉斯,而同样属于编剧、导演等主创团队,属于千千万万的广大观众。无论是谢孟伟或者安吉斯本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演员本人未来选择的道路,既不应该被“小兵张嘎”这个角色所绑架,更不应该让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为影响角色。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也没啥别的意思,就是感觉大家似乎忘记了曾经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小兵张嘎,忘了曾经深入人心的抗日小英雄燕嘎子、张沉底、赵波、徐光耀们,忘记了属于这个名字背后的时代意义,我只是想把这些写出来而已。
总有人说玩梗、恶搞、认真你就输了,而我恰恰就是要批判这句话的不负责。而在这个崇高被解构,伟大被虚无,道德被嘲讽,信仰被抹黑,万事万物娱乐至死的年代中,如果认真就是要输的话,我不介意做一个输掉的人。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4304.html发布于 2025-09-18 10:06:5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