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明明是同一首歌,为何还是老版本更耐听?

访客 2025-09-15 16:54:17 12640 抢沙发
对于同一首歌,老版本往往更受欢迎并耐听,这是因为老版本可能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共鸣,同时人们的情感记忆和怀旧情感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音乐市场的变迁和演唱者的表现也会对歌曲的版本产生影响,使得老版本在某些方面更具吸引力。

《北京欢迎你》大家都听过,但今年出了一个新版。

听完之后我只想说,以前吃得实在是太好了。

以前吃得有多好?

听完2025版的,对于以前“自己吃得有多好”这件事有了更深的体感。

2008年的《北京欢迎你》,78位艺人参与,全是一线明星。

蔡依林站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门口,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阿杜和林俊杰在湖广会馆大戏台上,用力展示出奇迹的力量。

徐若瑄站在世贸天阶青春洋溢。

每一个人都张开怀抱,这不只是体育赛事层面的welcome to Beijing,更是在多灾多难的2008年,向世人传达我们一定会风雨见彩虹。

朴素的曲、朴素的词却唤起了每个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还有1985年的《明天会更好》。

罗大佑受到Live Aid和《We Are the World》的启发,发起《明天会更好》的创作

60多位不同公司、不同地域的华人歌手齐聚一堂,共同完成了这首歌。

现场连调音师都没用上,每一个人都投入了自己最好的状态。

紧随其后的是《让世界充满爱》。

1986年5月,128名歌手挤公交、骑单车来到北京工体,演唱了由郭峰作曲的《让世界充满爱》。

一个个歌手轮流走上前台,时而独唱,时而众和。

没有阶级斗争,没有赞颂之词,全是温情、真诚以及放眼世界的恢弘视野。

而且,这场演出,除了外地来的歌手可以报销火车票和每人每天20元的住宿费,每个参与者都没有一分钱的报酬。

没有一个人有哪怕一句怨言。

不争领唱、不争顺序、不争名分。

结果二三十年过去,不仅唱不出感动,连表情都是死气沉沉。

2024版的《明天会更好》,有朝气的只有40多岁的陈妍希和林心如。

剩下的年轻流量们,表情平静,一潭死水。

2025版的《北京欢迎你》,一个个看起来都无精打采,眼睛似乎在看着题词版,充满了一种被迫上班的局促。

唯一有活力的也就是年纪最大的孙楠和姚晨。

乐坛退步是共识,可怎么歌手连活力都丢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核心的是演唱技术和审美发生了变化。

上一代歌手生活在一个增量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昂扬向上、对外拥抱世界的集体乐观主义情绪。

这时的音乐需要能与这种宏大时代气息相匹配的声音——明亮、开阔、有力、充满希望。

而且上一代歌手深受欧美流行乐、摇滚乐以及台湾民歌运动的影响,唱歌时强调声压、共鸣、穿透力。

再加上那会修音技术也不发达,所以发声技术是以胸声和混声为基础,只有这样,声音才有足够的能量填满大型场馆。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会总是有很多铁嗓和铁肺。

二者结合,对那会的歌手来说,唱歌就是一种宣言和自我表达,要传递出自信——

对时代的自信,对自己硬实力的自信。

所以,在唱《明天会更好》这种大爱歌曲时,他们会本能地用磅礴的声线去支撑主题。

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歌手成长在一个内卷的时代,焦虑是整个社会的主题,比起空洞的未来,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内部世界。

个人的情绪、复杂的情感关系、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因此,音乐需要的是细腻、能陪伴、共情的声音。

而且这时候的歌手更多受R&ampB、Urban、Hip-Hop等音乐风格的影响。

在这些风格中,人声更像是一件乐器,要融入整个编曲的律动和氛围中。有时为了不破坏鼓点和Bass营造的范儿,歌手还得收着唱。

所以,如今唱歌更像是对话和倾诉。

歌手们会更多地使用弱混和气声,也会减少胸腔共鸣,增加头腔和鼻腔共鸣,这样声音听起来会更年轻,更贴近说话的感觉。

这种唱法在麦克风技术和录音棚条件下能最大化其魅力,但是镇不住场子,尤其是唱一些宏大歌曲的时候,很容易显得有气无力。

两代人对情感真实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上一代歌手觉得,真实在于情感的强度和饱满度,用尽全身力气去唱,才是真挚动人。

但现在的歌手觉得,真实的情感往往是克制的,百分百饱满才显得假。因此,他们更愿意用带有一点怀疑、一点脆弱的方式去唱歌。

再也唱不出来感动了?

按理说,群星合唱是最能带给大家感动的歌曲。

1997年香港回归,毛阿敏、韩磊、孙楠等歌手献唱《公元1997》,交接仪式后,数百万人跟着电视台合唱《东方之珠》。

2001年,张国荣领着环球歌手合唱《同步过冬》,鼓励香港人民携手渡过经济难关。

2003年,蔡琴、王力宏、孙燕姿等人献唱《手牵手》,鼓励大家勇敢面对SARS。

《We Are the World》《明天会更好》和《让世界充满爱》更是每每在危难时刻成为鼓舞人心的音乐。

只可惜,2008年的《北京欢迎你》是最后的巅峰。

自此之后,虽然还有这一形式,人更多、腕更大,但几乎再也不能重现以前的感动了。

成龙后来又邀请了100多个名人,制作《北京祝福你》。

但大家对它的评价就是一个字:假。

2024版的《明天会更好》更是不少人都不在一个key上。

以前的那些歌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并至今令人感动,是因为它们完美契合了“天时、地利、人和”。

而如今,这些条件几乎都已不复存在。

过去是为时代而唱。

过去的那些经典合唱都诞生于特定的、具有全民共识的历史节点,承载的是超越个人的集体愿望,对和平的渴望、对国家的自豪、对未来的信心……

歌曲的情感是外向的,歌手们是作为时代的“传声筒”,代表国家和民族发声。

但现在是为场合而唱。

现在的很多合唱,更多是为了某个活动而存在的任务,缺乏一个能凝聚全民情感的宏大背景。

失去了这个精神内核,不管是歌曲还是歌手,都成了无根之木,很难有共鸣。

而且,歌手的身份也变了。

过去参与合唱的,是当时乐坛最有实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站在一起,就是“1+1&gt2”的艺术碰撞。

而现在是流量拼盘。

合唱的选人标准不再是实力,而是流量、热度、商业价值。

合唱团变成了大杂烩,结果就是,由于唱功差距巨大,为了照顾所有人,编曲只能趋于简单和平庸,无法展现歌手特色。

更何况以前是所有歌手会尽量聚集在一起录音、拍摄,整个过程有统一的艺术指导和情感调度。

你能看到歌手们的互动,有一种真实的集体感。

现在大多是云录制,每个明星录好自己的部分,再由后期拼在一起。

这完全割裂了歌曲的整体性和互动感,只是打卡,不是合作,毫无艺术火花和情感交流可言。

回望过去,那些活力四射的面孔,如今又在何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4072.html发布于 2025-09-15 16:54:1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64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