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达林业再败诉5亿质押案,9.15亿资金占用未解,公司“摘帽”是否名存实亡?
升达林业再次遭遇质押案败诉,涉及金额达5亿,同时面临9.15亿资金占用问题未解决,公司面临困境,其“摘帽”是否名存实亡引发市场关注,公司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问题,以恢复市场信心并保障自身稳健发展。
9月3日晚间,四川升达林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升达林业”)发布关于诉讼事项的进展公告。公告显示,公司全资子公司贵州中弘达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弘达公司”)因《存单质押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或无效,向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提出返还资金并赔偿损失的诉求,但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驳回了中弘达公司的全部请求。
这场纠纷源于2017年原实控人江昌政违规担保,导致上市公司5亿元资金被银行强行扣划。而如今,尽管升达林业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但历史遗留问题与持续不断的诉讼负担,仍然成为其发展的沉重枷锁。
回顾事件始末,2017年7月,升达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成都升达环保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向厦门国际银行借款5亿元。当时,升达林业的实际控制人江昌政擅自将这5亿元资金转入中弘达公司账户,并以定期存单为升达集团和升达环保的借款提供质押担保。然而,这一操作并未经过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审批,存在严重程序瑕疵。
由于升达集团未能按期还款,厦门国际银行于2018年7月强行扣划了中弘达公司账户中的5.07亿元。这一行为引发了后续长达数年的法律纠纷。
2020年,升达林业将厦门国际银行、中弘达公司、升达集团及江昌政一并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扣划的资金。一审曾判决厦门国际银行返还2.56亿元并支付资金占用损失,但二审推翻了一审结果,驳回所有诉求。
2024年6月,中弘达公司再次起诉厦门国际银行,主张《存单质押合同》无效,要求返还资金。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驳回请求,但福建高院二审认定该合同无效,同时认为厦门国际银行关于诉讼时效的抗辩成立,最终驳回中弘达公司的其他诉求。
根据判决,升达林业需承担本次诉讼费用约324万元,并将依据会计准则进行相应处理。公司表示正在研究相关权利救济措施,试图扭转不利局面。
而在此次诉讼之外,升达林业还面临另一场重大法律风险。2024年7月,四川省高院判决驳回公司上诉,维持原判,要求公司赔偿陈铁柱等195名投资者约2175万元,并承担二审受理费15万元。
早在2018年,因升达集团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以及公司未履行内部审批程序为升达集团提供担保,升达林业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升达林业”变更为“ST升达”。直到2025年5月18日,“ST升达”才正式摘帽,恢复原名。
然而,即便摘帽成功,升达林业仍未摆脱治理隐患。据其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升达集团仍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达9.15亿元,这一数字令人震惊。
尽管如此,升达林业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业绩扭亏为盈。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达4.67亿元,同比增长78.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06.66万元,同比转正;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是达到2494.43万元,同比增长90.99%。
这份成绩单看似亮眼,却掩盖不了公司背后的深层危机。无论是资金占用、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还是持续不断的诉讼,都让升达林业的发展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事实上,升达林业的历史问题并非一日形成。早在2023年8月,原实控人江昌政、其子江山、兄弟江昌浩均被依法判处刑罚。其中,江昌政因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违规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20万元。
如今,虽然江昌政已获刑,但其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升达林业不仅要面对巨额资金被占、诉讼缠身的问题,还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重新构建信任与信心。
对于一家刚摘帽的企业而言,未来的发展路径并不平坦。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治理水平、重塑市场形象,将是升达林业必须直面的挑战。而这一切,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弦。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升达林业的故事尚未落幕。它的每一次跌宕起伏,都在提醒我们:企业治理的完善,远比一时的财务数据更加关键。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3068.html发布于 2025-09-04 10:03:3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