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赚1元亏1.04元!国新健康半年净亏9909万,16年扣非亏损何时休
国新健康半年净亏9909万元,每赚一元亏损达1.04元,该公司已连续多年面临亏损困境,自上市以来扣非净利润一直未能实现盈利,尽管公司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但仍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国新健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扭转亏损局面,否则将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和市场风险。
8月27日晚间,国内医保控费领域的龙头企业国新健康(000503.SZ)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一组组刺眼的数据再次将这家老牌上市公司推向舆论风口。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53.01万元,同比大幅下滑30.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到9909.07万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35.7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为9881.13万元,同比下降26.09%。这意味着,国新健康在今年上半年不仅收入规模显著萎缩,亏损“窟窿”也在进一步扩大,持续经营能力正面临严峻考验。
从历史业绩来看,国新健康的亏损轨迹已形成难以打破的“惯性”。数据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自2020年至2024年已连续5年亏损,而扣非净利润的亏损周期更是长达16年——自2009年起,这一指标便始终未能转正。16年,足以让一个行业从萌芽走向成熟,却未能让国新健康摆脱“持续失血”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正加速恶化:2025年上半年净利率已降至-103.73%,较2024年同期的-53.12%近乎“腰斩”,这意味着公司每取得1元营业收入,就要承受超过1元的净亏损。在正常的商业逻辑中,企业通过收入覆盖成本、实现盈利,而国新健康却陷入了“做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其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遭到市场广泛质疑。
与净利润同步恶化的还有现金流状况。2025年上半年,国新健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9亿元,同比微降0.26%。尽管降幅不大,但这一数据已连续多年为负,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依然严重不足。在收入下滑、亏损扩大的背景下,现金流持续净流出无疑会加剧公司的资金压力,若无法通过外部融资或资产处置缓解,后续经营可能面临“断粮”风险。
作为医保控费领域的龙头企业,国新健康的主营业务涵盖数字医保、数字医疗、数字医药和健康服务四大板块。对于上半年营收下滑的原因,公司在半年报中解释为“健康服务业务结构调整收入下降,同时数字医疗业务收入下降导致”。但深入分析各业务板块的表现,不难发现其核心业务的“坍塌”远比表述更为严重。
具体来看,数字医保业务作为公司收入的“压舱石”,上半年实现收入4970.05万元,同比下降6.79%,占总收入的52.03%。尽管仍是第一大收入来源,但收入规模的下滑已打破了此前的增长趋势。更关键的是,该业务的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9.00%进一步降至-24.26%,同比下滑15.26个百分点。作为医保控费的核心载体,数字医保业务本应凭借政策红利和技术壁垒实现盈利,但其毛利率持续为负,反映出公司在项目实施、成本控制或议价能力上存在严重问题——或许是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而低价竞标,或许是项目交付成本远超预期,无论何种原因,这一业务的“失血”都直接拖累了整体业绩。
数字医疗业务的表现则堪称“断崖式下跌”:上半年收入仅1691.30万元,同比暴跌64.55%,毛利率为-12.28%。这一业务曾被视为公司转型的重要方向,如今却成为营收下滑的“主因”之一。健康服务业务更是“雪上加霜”,收入仅383.37万元,同比下降82.93%,毛利率低至-50.58%。两大业务同时“崩盘”,暴露出公司在业务布局和战略执行上的重大失误:健康服务业务的“结构调整”未能带来新的增长点,反而导致收入大幅缩水;数字医疗业务的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未能有效转化为收入,或许与行业竞争加剧、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或内部资源错配有关。
在四大业务板块中,唯一的“亮点”来自数字医药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2500万元,同比增长80.83%,毛利率为5.96%。尽管增速亮眼,但5.96%的毛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收入规模仅占总收入的26.17%,难以对冲其他业务的下滑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医药业务的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依赖短期项目还是长期订单?若仅是偶发性增长,那么这一“亮点”更像是业绩泥潭中的“昙花一现”。
除了主营业务的全面溃败,国新健康的存货压力也在陡增。上半年存货余额由2024年同期的73.89万元飙升至293.39万元,同比增幅高达297.06%。公司解释称“主要由于报告期业务需求增长相关库存商品采购相应增长所致”,但结合整体营收下滑30%的背景,这一解释显然难以自洽——若业务需求真的“增长”,为何收入反而大幅下降?存货的激增更可能反映出公司对市场需求的误判,或存在产品滞销、库存积压的风险。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存货的快速增加无疑会占用更多资金,进一步加剧运营压力。
从行业背景来看,医保控费是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的领域,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全面落地、医保基金监管的趋严,相关市场需求本应持续释放。作为最早布局该领域的企业之一,国新健康曾拥有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但为何在行业红利期反而陷入“越做越亏”的困境?或许,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导致产品迭代速度跟不上政策变化;或许,管理团队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失误,错失了高毛利业务的布局机会;又或许,国企背景下的体制机制僵化,制约了其市场化竞争能力。无论深层原因何在,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医保控费的“黄金赛道”上,国新健康正在被竞争对手甩开。
连续16年扣非亏损、净利率跌破-100%、核心业务全面下滑……国新健康的半年度报告不仅是一份业绩“成绩单”,更是一张“病危通知书”。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警惕的是:公司是否还有扭转颓势的可能?若数字医药业务的增长无法持续,健康服务和数字医疗业务的调整未见成效,数字医保业务毛利率持续恶化,那么其“失血”状态可能进一步加剧。而对于行业而言,国新健康的案例也敲响了警钟:即便是政策驱动的“蓝海市场”,企业若无法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最终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2269.html发布于 2025-08-28 09:29:5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