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进入“0.65%-1.1%”区间,标志着低息时代的来临,资金配置逻辑面临变化,投资者需调整策略,面对较低的存款收益,需重新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同时积极寻求其他投资渠道,如债券、基金等,以实现资产多元化配置,降低风险并寻求合理回报。
2025
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作为兼顾灵活性与稳健性的短期理财选择,3 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不同类型银行 3
个月定期存款执行利率差异显著,从国有大行的 0.65% 到部分农商行的 1.10%
不等,背后折射出货币政策导向、银行经营压力与市场流动性的多重博弈,也正在重塑普通居民的财富配置逻辑。
截至 2025 年 11 月,央行 3 个月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仍维持 1.10% 水平,但商业银行实际执行利率普遍下浮,且呈现明显的机构分层特征:
国有六大行(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邮储银行)3
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统一为 0.65%,起存门槛多为 50 元。以 10 万元本金计算,到期利息仅 162.5
元。股份制银行利率略高,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主流机构执行 0.70% 利率,渤海银行、恒丰银行等部分机构上浮至 0.85%-0.88%,10
万元存 3 个月利息可达 220 元,较国有大行高出 57.5 元。
农商行成为利率高地,成都农商行以
1.10% 的利率持平基准利率,苏州农商行、东莞农商行等则在 0.85%-0.90% 区间,10 万元存入成都农商行可获利息 275
元,与国有大行的利息差额达 117.5 元。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推出手机银行专享或高起存门槛产品,工行手机银行 1 年期产品利率可达
1.10%,光大银行 3 年期高息产品起存门槛已从 20 万元提至 50 万元。
3 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的差异与下行趋势,本质是资金市场化定价的必然结果,核心受三大因素驱动:
一是货币政策的定向引导。2024
年以来,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组合拳释放宽松信号,9 月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7
月以来两次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累计降幅达 0.5 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9 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
3.67% 的历史低位。“政策导向下,存款利率下调是银行传导宽松信号、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必要举措。”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二是银行净息差的承压倒逼。2024
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 1.53% 的历史低位,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 1.45%,城商行仅 1.43%。银行靠 “低息吸存、高息放贷”
的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为控制负债成本,下调存款利率成为必然选择。2025 年 10
月以来,上海华瑞银行、平阳浦发村镇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下调存款利率,部分中长期产品降幅超 60 个基点。
三是市场流动性的供求平衡。截至
2025 年 9 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 324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3
万亿元,市场资金供给充裕,银行无需通过高息揽储争夺资金。同时,财富管理产品、货币基金等分流部分存款,降低了银行降息的市场阻力,推动短期存款利率回归理性水平。
利率下行周期中,银行存款产品结构出现新变化,部分机构出现
“存期越长利率越低” 的倒挂现象。平安银行北京某网点 3 年期定存利率 1.65%,低于 2 年期产品的 1.70%;城商行 3
年期定存平均利率较 5 年期高出近 12 个基点,这种差异化定价体现了银行优化负债结构的意图。
对于普通居民而言,3
个月定期存款的核心价值仍在于 “短期闲置资金的稳健配置”。业内专家建议,若资金确定 3 个月内不用,可优先选择利率 0.85%
以上的股份制银行或农商行产品;若存在流动性需求,货币基金(当前收益
1.0%-1.5%)可作为替代;需警惕将结构性存款等同于普通定期,此类产品嵌入金融衍生品,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且多数不可提前支取。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为资金安全提供保障,所有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50 万元以内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可 100% 赔付,居民选择中小银行高息产品时无需过度担忧安全问题。
展望未来,业内普遍认为存款利率下行趋势仍将延续。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2025
年 LPR
仍有小幅下行可能,银行存款利率将随之动态调整。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业正加速转型,国有大行巩固低成本存款优势,股份制银行聚焦特色业务,部分中小银行面临整合重组,行业分化加剧。
对于居民而言,“躺着赚利息” 的时代已终结,多元化资产配置成为必然选择。专家建议,可在保持一定比例短期存款作为应急资金的基础上,适度配置稳健型理财产品、国债或低风险基金,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流动性与收益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