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新郑市应急管理局以“六进”活动为核心,通过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和公众密集场所,全方位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应急避险能力。此次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企业层面,新郑市应急管理局通过专题视频、有奖竞答以及现场讲解等方式,将防灾减灾知识与企业实际生产场景紧密结合。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共走访企业120余家,线上线下培训5.7万人次,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例如,在生产车间内,宣传人员针对一线工人的具体操作环境进行讲解,帮助他们识别潜在风险并掌握应对方法,增强了科普的实际效果。
农村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阵地,新郑市采用了“场馆体验+知识讲解”的创新模式。村民们通过VR技术模拟居家隐患排查、地震逃生等场景,直观感受到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同时学习到实用的应急技能。此外,宣传人员还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详细讲解了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据统计,活动覆盖了全市各乡镇(街道、管委会)196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受益群众达4万人,显著提升了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水平。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新郑市应急管理局联合街道办事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宣传视频、发放图文并茂的手册以及互动问答等形式,居民们对暴雨避险、大风雷电防御等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切身体会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在学校中,防灾减灾教育被融入课堂与课外活动之中。新郑双语高级中学的“防灾减灾知识小课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宣讲人员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和趣味性十足的有奖竞答,激发了师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钉钉、家校本等平台,防灾减灾知识得以进一步传播至全市4.1万学生及其家庭,形成了校园内外联动的良好局面。
对于家庭而言,入户排查与宣传成为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宣传人员通过“一对一”宣讲,向居民传授用火用电安全规范及应急处置方法,并指导其开展家庭安全隐患排查。赠送印有防灾知识的围裙、毛巾等实用物品,则让科普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真正做到了“寓教于用”。
在公众密集场所,如客运汽车站等地,精准宣教成为关键。面对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宣传人员重点讲解火灾、踩踏、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要点,并手把手教授灭火器、消防锤的使用方法。活动期间,新郑市在各类场所共开展宣传67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受益群众超过1.1万人,为公共场所安全筑起了坚实防线。
下一步,新郑市将继续深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预计向市民发放应急宣传资料6万余份,吸引近11万人参与学习。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也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活动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将科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实现防灾减灾工作的最大化效益。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