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盲人管先生在江苏扬州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被要求完成“睁眼刷脸验证”。这一事件看似荒诞不经,却深刻揭示了某些服务行业存在的冷漠与僵化问题。工作人员以“这是规定”为由拒绝灵活处理,不仅让管先生陷入困境,也引发了公众对技术应用和服务意识的广泛讨论。
从数据来看,我国目前有1700多万视障人士,他们同样需要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然而,类似管先生遭遇的情况并非孤例。许多企业在推广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例如,在一些医院、银行和公共交通场景中,视障人士常常因无法通过人脸识别而受阻。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技术便利”,却忽视了人性化设计的问题。
今年6月即将实施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非必要不得将刷脸作为唯一验证方式”,同时强调在处理残疾人、老年人的人脸信息时,必须遵循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规定。这无疑为规范技术应用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仅靠法规显然不够,还需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优化服务流程。遗憾的是,不少企业虽然口头上标榜“科技向善”,但在实际行动中却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成本考量,另一方面则是服务意识的缺失。
此次事件的典型性在于,它凸显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傲慢”。所谓“技术至上”的逻辑,表面上是为了提高效率,实际上却以牺牲公平为代价。试想,如果一个盲人连最基本的办卡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所谓的“智能社会”又如何能称之为进步?更进一步说,这种现象反映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伦理与人文关怀的缺失。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多方协作。企业应重新审视自身的服务模式,通过引入多元化验证手段(如短信验证码、语音识别等),确保所有用户都能平等地享受服务。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大对“一刀切”技术滥用行为的监督力度,推动相关法律法规落地生效。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增强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包容友好的环境。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它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技术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类,而非制造新的障碍。让盲人“睁眼刷脸”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规则的冰冷,更是良心的考验。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无障碍地融入现代社会,我们才能真正迈向一个更加公平、温暖的未来。正如那首打油诗所言:“盲人办卡要刷脸,荒诞做法让心寒。弱势群体需关爱,冷漠愚蠢为哪般?”希望这样的反思,能够促使更多人行动起来,用善意填补技术与人性之间的鸿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9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