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手机时,一条关于复旦教授王德峰的视频突然火了。视频里他穿着朴素的衬衫,坐在镜头前慢悠悠地说:“我当年从电工考上复旦,以为儿子怎么着也能接我的班,结果他念了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只考上二本——这就是命啊!应该说:贫穷富贵皆有定数,想改变命运,不可能!”这话一出,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有拍手叫好的,有激烈反驳的,更多的是沉默许久后打下一句“扎心了”的普通家长。
说起来,王德峰的经历本身就像个励志故事。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江苏普通家庭,高中毕业后做了几年电工,恢复高考后一举考上复旦哲学系,留校任教后成了学生口中的“哲学王子”,讲课激情澎湃,金句频出,连《艺术哲学》这样的课都能被他讲得座无虚席。按说这样的“人生赢家”,培养孩子应该得心应手吧?可偏偏在儿子的教育上,他栽了个大跟头。
从儿子牙牙学语开始,王德峰就给规划好了路:早教班、重点幼儿园、全市top3的小学初中高中,目标直指复旦。他觉得自己能从底层逆袭,儿子有了这么好的起跑线,没道理走不到更高处。谁知道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他兴冲冲打电话给复旦招生办,对方支支吾吾半天:“您家孩子这分数,够呛能上本科线啊。”最后兜兜转转,儿子只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
那段时间,王德峰常骑着自行车在复旦校园里打转。看着路边抱着书本匆匆而过的学生,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当年拼命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可儿子在优渥环境里长大,反而没了那份拼劲。“以前总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现在才明白,有些事真不是你规划得好就能成的。”他在课上跟学生聊起这事时,语气里满是感慨。
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后,评论区成了众生百态的舞台。有人顺着王德峰的话大谈“命运论”:“人到中年就该信命,我折腾了一辈子,买房买车全靠运气,孩子能健康长大就不错了。”还有人拿自己举例:“我家孩子跟王教授儿子一样,重点中学毕业考了专科,现在开出租车照样过得开心,谁说非得考上985才算成功?”
但反对声也不少。有位网友直接开怼:“教授这是典型的‘精英思维’,觉得自己厉害孩子就必须厉害,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还有人翻出王德峰的教学经历:“平时讲哲学时说‘人要顺应规律’,轮到自己孩子就想逆天改命,这不是双标吗?”更有人调侃:“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不如爸爸每天陪读两小时,给孩子压力太大反而适得其反。”
当然,也有不少人从现实角度分析:“顶级教育资源确实能提高下限,但决定上限的还是孩子自己。就像好土壤能种出好苗子,但苗子能不能长成大树,还得看它自己的根扎得深不深。”还有位妈妈留言说:“我给女儿报了12个培训班,结果她中考前焦虑到失眠,后来想想,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看着这场热闹的讨论,突然想起身边太多家长的影子。同事小李每天给孩子安排6小时学习,周末连轴转赶培训班;邻居张阿姨逢人就说“我孙子必须上清华”,却忘了孩子每次考试都紧张得咬笔杆。王德峰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家长藏在心底的焦虑:我们总怕孩子走弯路,却忘了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网友们的评论虽然犀利,却也透着一股难得的清醒。有人说“接受孩子平凡,比逼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更需要勇气”,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可当我们给孩子规划“最好的学校”“最顺的路”时,是否忘了问问他们真正想要什么?王德峰后来在课上提到:“教育的本质不是雕刻,而是浇水施肥,让种子按自己的节奏生长。”这话,值得所有家长细细琢磨。
说到底,命运从来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王德峰的儿子考了二本又如何?人生的路长着呢,有人20岁就明确方向,有人40岁才找到热爱,只要孩子身心健康、三观端正,又何必执着于“名校光环”?或许正如那位网友所说:“真正的成熟,是学会跟自己的期待和解,跟孩子的平凡握手言和。”毕竟,这世上最成功的教育,从来不是培养出一个“完美小孩”,而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