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灿烂阳光下”——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演舞蹈《黄河畅想》
本报()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石家庄摄影报道
这里的表演纯真而令人动容。舞台上,一束暖色灯光照向一位听力残疾女孩,她努力地、缓缓地用稚嫩的声音说出“我,爱妈妈”;一群孩子随着音乐节奏跃起、向后、向右舒展,像是白洋淀岸边的芦苇,随风飘动……
这里的情感反馈真挚而热烈。观众跟随着节奏为原声合唱打节拍,为视障儿童的童声独白流泪……
这些动人瞬间出现在近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在灿烂阳光下”——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演的演出现场。
“在灿烂阳光下”——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演古筝独奏《战台风》
“很震撼,真的很震撼。没有一个节目不让人感动。”节目现场的观众说:“刚好是暑假,我带着孩子们一起看表演,对他们也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多样与精彩。”
织密政策保障网,构筑暖心文化服务体系
除了组织特教学校学生进行艺术展演外,河北也积极打造残疾人文化节、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健身周、特奥日、冰雪运动季、京津冀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等各类文体活动品牌,为残疾人展示才华、交流分享、收获归属感搭建广阔平台。
这些活动根植于一整套协同联动、持续优化的普惠性公共服务体系。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河北省文旅、教育、体育、残联等多部门打破壁垒,高效协同,联合制定并深入实施了《河北省“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实施方案》,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持续提升服务供给,推动资金、人才、设施等关键要素向基层汇聚、向残疾人身边聚焦。
为了将文化活动触达残疾人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十四五”期间,河北充分利用中央专项福利彩票公益金宣传文化补贴资金共719万元,补贴5900户残疾人家庭享受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服务,166个社区开展文化进社区服务,扶持10个市县公共图书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建设,多地电视手语栏目、广播专题节目及融媒体建设。
“在灿烂阳光下”——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演情景朗诵《靠近光,成为光》
播撒下文化的种子,更要悉心呵护。为了培养残疾学生的艺术兴趣与技能,河北重点扶持15个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机构,为残疾学生的艺术兴趣与才能培养提供专业化成长的土壤。
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到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看望特教学生,观看他们排练合唱、练习舞蹈等日常学习活动。倪岳峰叮嘱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掘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此外,为推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关爱的扶残助残风尚,河北持续开展了“我和我的残疾人朋友”故事汇,将“麦克风”主动递向残疾人,向全社会征集残疾人亲友、残疾人工作者、扶残助残爱心人士和残疾人亲友之间的真实感人故事。
公开数据显示,河北残疾人享受文化体育服务的可及性、丰富性和专业性显著提升。2024年底,河北省残疾人文体活动参与率高达4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赋能个体,激发“我可以”的内生动力
文化赋能生命,艺术成就自信。
“在灿烂阳光下”——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演的后台,学生们带着“想要微分碎盖造型”或者“亮闪舞台妆造”的欣喜与雀跃,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的幅度,每一个音调的高度,以呈现最好的演出效果。
河北省邢台市特教学校艺体中心副主任崔静感慨地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就是要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美的滋养中获得尊严与成长的力量。从内向怕生到敢于说话,自信展现自己,孩子们不仅性格变得开朗,社交能力也大大提高,艺术让孩子们感知到了这个世界的丰富与温暖。”
残疾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参与者,更是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者。
“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绘·精彩”2025年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近期也在河北省图书馆开幕。来自全省163所特教学校的238件作品色彩丰富、笔触纯真、手工精巧,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在无垠的生命原野上,每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方向。”这是展览的前言介绍,也是对每一位残疾人成长图景的隐喻。
“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绘·精彩”2025年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现场
以艺术为媒,特教学校的学生们阐释着他们眼中的家乡、生活、梦想——《古道遗风 骑射丛台》让历史与现实在童心中对话;《雄安星梦奇遇记》乘着翅膀的汽车展现对未来的奇幻憧憬……“我女儿也是学美术的,这些孩子大部分都和我女儿年龄差不多,看他们画得这么好,对我女儿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带着女儿来参观的吴女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文化活动是一个展现的舞台,它不仅能让公众看到残疾人在文化作品中的感知力与创造力,更能感受到那股不可阻挡的“我可以”的内生力量。
如果将镜头转向体育赛场,看到河北省唐山籍运动员齐勇凯在巴黎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走入会场时,这种力量因为可视程度更高而更为明显:残疾人日益从需要关爱的群体成长为可以被期待的榜样。
石家庄特教学校视障毕业生宋雨欣也回校参加了“在灿烂阳光下”——河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展演,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现在正在北京联合大学上学,未来想做和特教相关的工作。“我们终将长成为曾经托举我们的那双手。”她说。
支持文化产业,拓宽立体发展空间
一个地方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内在发展活力,也体现在它能为不同禀赋、不同境遇的个体提供多少发展的可能。近年来,河北积极探索文化与多领域深度交融的新路径,让残疾人不仅参与文化活动,更有立体发展渠道。
在文化产业形态上,河北支持聋人励志电影《窗》的拍摄,给项目出具专业协审意见;积极推介唐山博玉骨质瓷、大名草编等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支持残疾人通过文化创意项目就业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钰姐盘扣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李家钰,真挚关切残疾人,她授人以渔,帮助包括4对聋哑夫妻在内的20多名残疾学员掌握手工艺技能谋生。为了更好助推乡村振兴与非遗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第十四届河北省人大代表,李家钰提出了“关于打造传统工艺特色研学基地助力全省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建议”,收到建议后,河北从政策支撑、产业扶持等方面认真回复。
文化产业的宣传也紧跟当下传播形态,借助“风口”传播,让好物“乘风破浪”。河北广播电视台电商类全媒体直播综艺《冀有好物》,策划推出助残公益专场活动,借助现场推介、直播带货等形式,宣传河北丰宁手拧宫灯、衡水鼻烟壶内画等极具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的残疾人非遗文创项目。此外,河北邀请巴黎残奥会冠军刘禹彤为残疾人辅助器具产业和地方文化旅游产业代言,既提升产业感召力,也能够提振残疾人的社会归属感和自豪感。
“文化+冰雪”模式则巧妙盘活北京冬残奥会留下的丰富资源。依托冰雪运动的深厚基础,河北正持续打造“平等、融合、共享”的平台,推广旱地冰壶、迷你滑雪等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片区残疾人冬季体育展示示范、大众滑雪项目,开办冬残奥体育教育进特教学校培训班等活动,盘活奥运遗产,让残疾人共享奥运带来的福祉。
从宏观的政策支撑,到落地的文化扶持,再到有效的宣传推介……河北正多方位助推残疾人参与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为他们贡献才华、服务社会、实现更高价值铺设宽广的道路。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