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健康消费升级,美年健康领跑

2022年,28岁的李芳攥着体检报告叹气。

她在互联网公司做项目主管,加班是常态。单位还不错,安排了体检——早上7点排队取号,跑了8个科室;下午拿到报告,看到“甲状腺结节3级”“睡眠质量差”一脸蒙圈。

她盯着报告上的红箭头,心想:“体检就像开盲盒,开完更焦虑了。”

三年后,她再次走进同一家体检中心,一切变得不一样。智能导诊屏跳出她三年前检查的健康数据,并根据以往结果,结合她输入的生活习惯,提出根据其自身情况的优化检查项目。做完所有项目,AI健康管家已经把报告“翻译”成了白话:甲状腺结节缩小到2级,但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偏高,App上还跳出附近3家医院睡眠门诊的预约链接,以及健身教练定制的“20分钟办公室放松操”视频。

“现在体检已经升级到这种程度了?”李芳感慨,和三年前简直天壤之别。

事实确实如此,三年来,消费趋势的转变使得各行各业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变,升级随之而来。如消费者从“被动查病”转向“主动管理健康”,需求扩展到预防疾病和提升健康水平,这推动着健康管理市场的快速增长。2025年3月,国家数据局发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有序开发健康医疗数据的价值。

实际上,五年后重提新消费,尤其随着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新消费公司崛起,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开始尝试转型新消费领域。但新消费的核心,早已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介入,变成利用所有的能力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健康领域,这种需求变化本质是健康意识的代际升级。30—50岁的核心消费群体,既关注体检的精准度,更需要检后的持续管理。传统体检机构因“重筛查、轻管理”难以满足。

这意味着,那些用AI推动大健康新消费能力落地的企业,就吃到了时代的红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年健康。2025年一季报显示,美年健康以“AI+医疗”为核心战略,围绕体检全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了覆盖检前、检中、检后的全链条AI服务体系。也正因此,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54亿元,其中依托AI技术实现的主营收入超54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76%。

美年健康数据能看出,新消费在大健康领域与AI融合,不仅是技术迭代的注脚,更折射出健康管理从“标准化筛查”向“个性化服务”跃迁的行业趋势。

毕竟,在新消费时代,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标准化服务”,而是“懂我的温度”。

新消费重构体检全链路

在新消费浪潮的推动下,个性化需求成为消费决策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体检业务其实既是大健康的入口,也是大健康产业的服务展示窗口。问题是,新消费趋势下,传统体检行业“流水线式”的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美年健康给出的答案,并非技术堆砌,而是依托AI能力的支撑,对体检全流程的深度解构与重构。

在检前环节,AI定制体检套餐已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系统通过分析用户所在地区、职业特征、既往病史等维度数据,动态生成包含必检项目和选检项目的个性化方案。对于团体客户,AI模型甚至能根据行业特性设计差异化方案,如针对IT从业者加强颈椎、眼部筛查,针对制造业员工强化肺部健康管理。

检中环节的智能化改造直接提升了服务效能。在杭州某体检中心,AI导诊系统使人均排队时间缩短接近四成。更颠覆性的是超声检查场景,通过“超声质控大模型”的实时分析,医生单例检查时间缩短,病灶定位准确率大幅提升。

这种技术赋能不仅缓解了专业医师短缺的痛点,更推动检查环节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

检后管理的创新更具革命性。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训练的“健康小美”AI数智健管师,已在全国109家体检中心上线。该系统不仅能生成融合临床指南的个性化报告,更能提供24小时健康管理服务。

在糖尿病管理场景中,“糖豆”智能体通过整合医师、营养师、运动指导师的三师共管模式,结合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控糖。数据显示,该服务使用户空腹血糖达标率提升,并发症风险降低。

尤其是与阿里达摩院合作的“一扫多查”技术,通过一次低剂量CT平扫,同步识别胰腺癌、食管癌、肝癌等13种癌症及骨质疏松、脂肪肝等慢性病。更关键的是,针对胰腺癌的AI模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2.9%与99.9%,较传统手段准确率提升超30%。

这种技术无需升级现有CT设备,AI算法直接适配主流机型;检查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包含多维度风险评估的报告,单例报告生成时间从过去的半小时压缩至2分钟。

更重要的是,基于筛查结果,AI能为用户定制“胰腺癌高危人群专项筛查”“代谢综合征早筛组合”等个性化套餐,并配套饮食建议、复查周期提醒等动态健康管理方案——从“查病”到“管病”,从“标准化报告”到“一人一策”,体检真正成了“私人健康管家”。

新消费改变平台定位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8年中国人均健康支出将达1.14万元,复合年增长率11.2%;而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8年健康管理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这背后,是消费者对“精准”“持续”“定制”的强烈需求。

美年健康2024年个检收入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至24.1%的变化,正是这种需求的具象投射:用户不再接受“千篇一律的套餐”,而是需要“基于自身病史、生活习惯的专属方案”;不再满足“一张报告了事”,而是要求“检后跟踪、干预、调整的全周期服务”。

通过覆盖全国200余个城市的400余家分院网络,美年健康构建起国内最大的个人健康数据中心,累计沉淀超2亿人次的结构化健康数据,为AI模型的训练提供了稀缺的“燃料”。

这种数据资产的优势在服务场景中转化为显著的竞争优势。以专病早筛为例,美年的“肺结宁”产品通过整合7种肺癌抗体检测与AI影像分析,将早期肺癌检出率提升到很高水平;“脑睿佳”则依托百万级脑部影像数据库,能提前5—10年预警阿尔茨海默风险。

更关键的是,这些数据反哺产品研发:每新增一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追踪数据,都可能优化AI对结节良恶性的判断模型。

而数据闭环的真正魔力,在于其催生的“预防—干预—康复”完整生态。

以骨健康管理为例,当CT筛查发现骨质疏松风险时,健康小美自动推送定制化钙剂补充方案,联合飞鹤集团开发的营养包通过O2O模式30分钟送达用户家中。

对于需要深度干预的案例,健康小美立即启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绿色就医通道,同时激活保险理赔流程。这种“筛查即干预”的模式,使得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发生率同比下降41.3%。

在服务触达层面,美年健康打造的“健康小美”AI数智健管师正重新定义健康管理边界。这个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训练的虚拟助手,不仅能解读包含200余项指标的体检报告,更通过持续学习用户行为数据,逐渐掌握个性化健康画像。

方正证券研报表示,美年正从“体检服务商”升级为“AI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平台”,其“专病早筛产品矩阵+智能健管平台”将形成双引擎增长。

新消费叠加AI

新消费与AI,叠加态势下谁能率先适应,谁就能享受先发红利。

2025年一季度AI技术驱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1.76%,美年健康这个数字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跃迁,更是整个健康管理产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的革命。

在服务能力维度,AI技术正在重塑体检服务的价值内涵。传统体检套餐如同标准化的“健康快餐”,而美年健康打造的AI定制系统则化身“健康营养师”。尤其对于企业客户,系统甚至能根据行业特性设计差异化方案,如针对程序员加强颈椎、眼部筛查,针对制造业员工强化肺部健康管理。

这种精准服务直接提升了用户黏性,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使用AI定制套餐的客户复购率较传统模式提升。

在服务效率层面,AI技术带来的质变效应更为显著。智能主检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自动生成包含200余项指标的体检报告,其问题分类精准率达99.8%,结论合并精准率达93.9%。这套系统每年可节省超200万小时医生审阅时间,相当于释放约1000名主检医生的人力。这种效率提升并非简单的人力替代,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重构了医疗服务供给模式。

以超声科室为例,AI系统的引入使年轻医生的聘用率提升,科室管理效率提高。这种“技术降本+服务增效”的双重效应,使美年健康在2024年实现运营成本同比下降。

这些技术应用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了服务质量。2024年,美年健康新增21家分院获省级检验结果互认资质,全集团达55家,这意味着其服务标准已获医疗体系认可。

当下,美年健康的AI+新消费实践,本质是用技术回应健康消费的深层需求。当人们不再满足于“查病”,而是追求“管好健康”,谁能将AI嵌入服务的每个缝隙,谁就能抓住下一个十年的增长引擎。

站在2025年的节点,美年健康的转型本质是一场“新消费驱动的供给侧革命”。当健康需求从“被动筛查”转向“主动管理”,当AI从“工具”变为“基础设施”,企业的价值早已超越“查病”本身——它更像一个“数智健康管家”,用数据读懂用户,用效率服务用户,最终在新消费与AI的共振中,重新定义健康管理的“中国范式”。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突围,更是一个万亿级健康管理时代的开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12145.html

(0)
深链财经的头像深链财经
上一篇 2025年6月4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6月4日 下午1:02

相关推荐

  • 场内配资风云再起:3300亿增量资金入场,逾25万新融资客加仓A股

    本报()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A股上证指数站上3500点,投资者对股市的热情重新被点燃,场内投资者正在动用更多杠杆资金配置股票。 日前,上半年融资融券业务开展情况最新数据出炉。IFUND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A股融资融券个人投资者数量达747.99万,较去年末新增25.21万,较2024年上半年新增13.60万。两融新增户数同比提升85.37%。 …

    2025年7月17日
    2700
  • 央行继续增持黄金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记者 王彤旭)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407亿美元,较2月末上升134亿美元,升幅为0.42%,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连续16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3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财政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下跌。汇率折算…

    2025年4月9日
    12800
  • 川宁生物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核心产品价格承压,应收账款逆势增长

    川宁生物作为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近期股价表现和财务数据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5月16日,川宁生物股价跳空高开,盘中最大涨幅达5.14%,但截至19日午盘,公司股价回落至13.05元/股,跌幅为4.67%,总市值为290.6亿元。这一波动背后,既反映了投资者对合成生物学概念的追捧,也折射出市场对公司业绩下滑的担忧。 从公开信息来看,川宁生物成立于20…

    2025年5月19日
    7000
  • 中信证券及4名保代因再融资核查违规被上交所警示,去年多次受监管处罚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中信证券及其四名保荐代表人出具了监管警示决定,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根据上交所的决定书,中信证券在某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中存在核查失实、未报告关键信息等违规行为,直接导致其未能正确履行保荐职责。 具体来看,中信证券在申请过程中出具了关于适用再融资分类审核机制的核查意见。然而,经上交所查明,中信证券在过去一年因首发上市业务受到其他证券…

    2025年5月17日
    5200
  • 元力股份净利大增176%仍“卖身”,拟收购实控人胞妹旗下同晟股份

    在“净利润大涨176%”的高光时刻,同晟股份(NQ874296)却选择“卖身”。 7月13日,木质活性炭龙头企业元力股份(SZ300174,股价15.73元,市值57.29亿元)公告称,正在筹划收购同晟股份控制权事宜,其股票自7月14日(星期一)开市起开始停牌。 记者注意到,元力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同晟股份的实控人之一卢元方系元力股份实控人之一卢元健的胞妹。 …

    2025年7月14日
    2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