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亏损15亿,更换董事长,裁员1.6万人,知名食品巨头跌落神坛?

访客 2025-10-29 17:54:00 27239 抢沙发
知名食品巨头陷入困境,亏损15亿,为扭转局面更换董事长并裁员1.6万人,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和猜测,该企业是否跌入低谷成为热议话题,面对挑战,该食品巨头需寻求有效策略,以恢复市场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瑞士食品巨头雀巢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显示,全球销售额同比下滑1.8%,净利润跌幅更达10.3%,其中大中华区市场表现尤为惨淡,销售额同比下滑6.4%,较去年同期减少15亿元人民币。其在华涨价策略彻底失效,反而陷入“降价也难挽销量”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雀巢紧急换帅,一场万人规模的裁员计划最终启动。

大裁员只是表象。它背后的真实信号是,一家百年企业,处在重新梳理增长方式的关口。

裁员1.6万堪称无奈

根据雀巢的裁员计划,未来两年内削减约1.6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6%。

裁员结构显示,1.2万个白领专业岗位成了重灾区,占裁员总数的75%,这类岗位通常包括行政、管理、文书等职位。与此同时,除了精简人力,雀巢还宣布将成本节约目标从原先的25亿瑞士法郎提升至30亿瑞士法郎(约合37.7亿美元),实现期限设定为2027年。

值得注意的是,雀巢高层人事近几年持续震荡,甚至引发“谁能在雀巢董事长位置上坐满三年?”的疑问。雀巢的投资者此前表示,近一年内已有两位CEO离职。

10月1日,ZARA母公司前掌舵人巴勃罗·伊斯拉仓促接棒提前卸任的保罗·薄凯,成为雀巢一年多来的第三任董事长。此前,9月1日,雀巢集团董事会宣布,费耐睿被任命为雀巢集团CEO,接替被解雇的傅乐宏(Laurent Freixe),而傅乐宏的离任源于调查发现他违反了雀巢的《商业行为准则》。

管理层“走马灯”式的更换,也难以掩饰雀巢背后的业绩颓势。

雀巢近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前三季度,雀巢实现销售额658.69亿瑞士法郎,有机增长率为3.3%,其中实际内部增长率为0.6%,定价贡献率为2.8%。第三季度的有机增长率为4.3%,较上半年的2.9%有所增强,实际内部增长率为1.5%。

从财报数据来看,雀巢第三季度的业绩正在回暖,不过大中华区的业绩还未进入回暖阶段,还在拖累集团业绩增长。在雀巢大中华区,第三季度的有机增长率为-10.4%,延续了第二季度的下滑趋势。从前9个月的表现来看,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也出现下滑。其中,有机增长率为-6.1%,其中实际内部增长率为-2.9%,定价贡献率为-3.2%。

雀巢坦言:“大中华区的业绩下滑依旧对集团形成拖累,对第三季度的有机增长率和内部实际增长率分别造成了0.8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的影响。”

财报里的真相

雀巢659亿瑞士法郎的销售额,3.3%的有机增长率,所有业务板块全线飘红。

这组数据真的亮眼。

但是不是确实如此?个中原由,也还是在那3.3%的增长率上,这里面有一个结构,特别有意思——其中实际内部增长率仅为0.6%,而定价贡献率却高达2.8%。也就是说,雀巢每实现100元的增长中,仅有不到20元来自实实在在的多卖产品,超过80元都归功于涨价。

这绝对不是健康的增长模式。

一个零售商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实现销售额增长,而非吸引更多顾客或卖出更多商品——就是雀巢当下面临的困局。

从2022年开始,咖啡豆的价格一路走高,为应对咖啡豆等原材料价格飙升,雀巢在2025年4月对B端餐饮渠道产品提价11.5%~21%。

那么问题来了,等到价格上涨触及天花板之时,雀巢将依靠什么来维持增长?

其实,雀巢的核心问题在于增长的质量,单纯依靠提高单价的增长有着天然的脆弱性。这受制于消费者的购买力、竞争对手的定价,上文已经叙述过,还是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考虑性价比的,现如今消费类处于“内卷时代”,雀巢的价格却受制于咖啡豆不降反升。

瑞幸、库迪早已经靠着9.9元的价格席卷天下了,速溶咖啡怎么比?结果显而易见,雀巢速溶咖啡终端动销率同比下降18%,咖啡液销量同比下滑27%。杭州超市数据显示,雀巢速溶咖啡市占率已从65%降至48%。

相比之下,由实际内部增长驱动的增长才更为坚实、可持续,因为它源于市场需求的真实扩大和消费者认同的深化。

曾经依赖的深度分销模式,在消费疲软期也暴露出致命缺陷,首先渠道库存周转天数从2024年的45天延长至68天,其次,“压货式增长”在通缩环境下彻底失效,二季度单季销售额同比下滑扩大至7%。

当一个企业过度依赖定价权的时候,在行业转折来临时会更加脆弱,当瑞幸、库迪以及一系列连锁咖啡开遍大街小巷的时候,消费者总能找到自己合适的替代品。建立在价格基础上的大厦很容易轰然倒塌。

对于雀巢这样的行业巨头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维持表面的增长数字,而如何在提升价格的同时,持续为消费者创造足够的价值感,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

这个平衡的难度,远超想象。

裁员后的下一站路

雀巢的三十年黄金期,本质是同时吃到了三条红利:全球物流成本下降(集装箱+关税优惠);电视大媒体造就“大单品、大渠道”;以及战后婴儿潮+城市化带来“加工食品渗透率”线性提升。

当三条曲线同时向上时,规模就是护城河;但只要有一条曲线走平甚至掉头,大而全立即变成大而慢。

传统食品行业在升级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核心困境,如同一张越收越紧的网:规模红利递减、健康叙事反噬、创新速度滞后三重悖论彼此缠绕。

当SKU数量膨胀到数千个,共享产线带来的换线清洗、库存折损与渠道条码费便像水蛭一样趴在利润表上,把边际毛利率一点点吸干;当糖、盐、脂肪这三大现金奶牛被全球减糖立法、GLP-1药物和零添加消费浪潮集体围剿,企业不得不在“配方革命”与“现金流塌方”之间走钢丝。

当电视大媒体时代沉淀下来的层层分销、合规、质检、关税体系把新品上市周期拉长到十八个月,抖音爆款六周就完成从种草到退潮的全生命周期,传统巨头只能眼睁睁看着新锐品牌用代工厂+贴牌在法规窗口期里“快闪”收割。

写在最后:

1.6万张工牌被收回的那一刻,雀巢实际上完成了一次“资产负债表式”的断舍离:把过去靠并购和人力堆出来的规模,换成未来继续加速的现金与空间。

雀巢的裁员决定,映射了整个传统食品行业在时代转折点的集体焦虑与求生欲。“大象转身”的故事不再动人,更重要的是大象能否真正长出适应新环境的“反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7322.html发布于 2025-10-29 17:54:0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23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