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坝灰鹅“三产融合”到凯里酸汤规模扩张,新希望助力贵州多地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新希望集团助力贵州多地产业发展,通过平坝灰鹅的“三产融合”和凯里酸汤的规模扩张,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该公司通过整合产业链,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此举对于促进贵州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文丨李振兴
在贵州的群山之间,乡村振兴从未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扎根在养殖基地的鹅群、山间的木姜子林、车间里的发酵罐中。
近年来,贵州以“特色产业”为锚点,走出两条极具代表性的振兴路径:平坝灰鹅凭借新希望集团的赋能,实现从养殖、加工到商业的三产融合,以“无癌细胞动物”的健康属性冲击卤味市场;凯里酸汤则在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下,从苗家作坊成长为数十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用“可喝汤的火锅”重构健康餐饮认知。两条赛道虽不同,却共同诠释着贵州乡村“以产业兴乡村,以健康赢市场”的发展逻辑。
在贵州这两个特色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新希望集团依托自身农业食品加工和终端渠道优势,以及“乡村振兴村长班”协同模式,实现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实践。
平坝灰鹅:“三产融合”破局
“鹅是陆地上唯一没有癌细胞的动物”,贵州智黔灰鹅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赞韬对中华网财经表示,“依托灰鹅的健康属性,平坝灰鹅经济通过商业拉动、工厂支撑,实现农业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而完成一二三产全面布局。”
刘赞韬曾在上海金融圈工作多年,因爱人回到安顺,他也“嫁”到安顺,成了一名“养鹅人”。“当前,鹅产业最难做的是前端养殖和末端销售,这两端都需要长期投入,短时间很难打开局面,所以我们决定全产业布局。在末端,我们在贵阳市开设卤鹅制品门店,在拓市场、创品牌的同时,积累市场一手数据,为工业生产和养殖提供依据。”刘赞韬的思路十分清晰。
在销售端,刘赞韬的精力主要放在拓展“大B”和“小B”两个市场。“大B”指大型商超和会员店等,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新希望负责。据了解,新希望已对接盒马、山姆及永辉等超市;“小B”以平坝灰鹅自建门店为主,业务模式跑通后将开放加盟。目前,贵阳市已开设两家“屯乡鹅”门店,主打卤鹅+主食,单份价格约20元。所有卤鹅制品均于头天宰杀、当晚卤制、次日早晨到店。
值得注意的是,智黔的新工厂已建设完成,各类设备均已到位,正准备迎接山姆、盒马等连锁企业的验收,进而打开高品质终端市场。
据介绍,平坝区政府依托贵州智黔灰鹅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新腾数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新希望旗下企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肉类加工研究所,以灰鹅菜肴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产地优势,通过建立育种和饲喂规范标准,持续优化提升一产能力。
“基于新腾公司自研的AI菜品研发智能体,我们对平坝灰鹅卤味菜品的风味和烹饪方式进行发掘、整理、升级,并开展菜品工业化研发,目前已完成灰鹅卤鹅产品研发。同时,新腾公司协助智黔灰鹅公司对卤味加工厂进行设计、施工、运营的专业指导,按照国内大渠道、大商超的验厂标准,协助建设一条年产300吨的智能化加工生产线,满足第一阶段渠道产品的生产供应。”新腾公司贵州区域负责人桂诚旺对中华网财经表示,“新腾公司与智黔还签订协议,承诺3-5年内使平坝灰鹅销售额达到10亿元。”
新腾公司依托自身及新希望集团的渠道优势,将平坝本地优质农产品推广至全国渠道,打开销路,通过三产赋能二产、带动本地一产,推进平坝地区乡村振兴及联农带农工作。
在养殖端,智黔灰鹅与乡镇集体组建专业化灰鹅养殖公司,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饲喂标准化、管理数字化”的“五化”模式,持续帮助养殖户增收增利。同时,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灰鹅品种繁育工作,降低平坝灰鹅养殖成本。
“以前养鹅全凭老经验,天热了鹅容易生病,出栏时大小不一,收购商压价也厉害。2019年一场龙卷风,再加上几年疫情,平坝灰鹅产业几乎覆灭。”来自平坝肖家村的胡刚说道。
智黔成立后,肖家村已建立起一个存栏三百多只种鹅的养殖基地,整个产业正逐步恢复。走进肖家村平坝灰鹅养殖基地,看不到传统养鹅场污水横流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分区水塘、遮阳棚和饲料储存间。水塘边的检测仪器实时显示水温、PH值;饲料间里,分装袋上清晰标注着“玉米60%、豆粕25%、微量元素15%”的配比。
“这是新希望给的‘黄金配方’,既能保证鹅肉口感,又能控制成本。”胡刚拿起一把饲料说,“以前自己配饲料,要么营养不够,要么鹅长得慢,现在按这个配方,4个月就能出栏,比以前快了1个月。”
如今,肖家村还建设了大米加工厂、农产品交易市场,修建了崭新的学校,并且举办了村BA,成为城里人周末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凯里酸汤:从苗家秘味到数十亿产业
平坝灰鹅是明朝屯兵带来的外来物种,酸汤却是凯里当地特产。“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在黔东南的苗寨里,这句俗语流传了千年。如今,苗家人餐桌上的酸汤,已从“家庭作坊”走向“十亿级赛道”。
近日,新希望味业“有言有味”系列推出凯里酸汤产品,正式在山姆亮相,其主要酸汤原料均来自凯里的酸汤生产企业。
黔东南州发改局负责人马晓燕对中华网财经表示,全州酸汤产业总产值达25.37亿元,77条生产线年产能16万吨,137个品类覆盖火锅底料、预制菜、饮料。而这一切的起点,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破局”。
在政策端,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将酸汤列为生态食品核心产业,设立1.5亿元酸汤产业专项资金,还推出“酸汤贷”,贷款额度达500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凯里红酸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为品牌“保驾护航”。使用公共商标的企业需严格遵循要求,必须采用本地原料、依照传统工艺,确保每瓶酸汤都是“正宗凯里味”。
在凯里工业园区,智能化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毛辣果(本地西红柿)、辣椒、木姜子等原料经清洗、破碎后,送入发酵罐,通过电脑控制温度、湿度和菌种,进行365天发酵。
相关负责人对中华网财经表示:“现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很多餐饮企业都来申请授权,我们还在黔东南高新区建了900亩酸汤产业园,提供‘原料基地+智能工厂+冷链物流’全链条服务,让企业‘拎包入驻’。”
产业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原料种植”,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酸汤的灵魂原料是木姜子。“木姜子是酸汤的灵魂,我现在种了数百亩,每年用于雇人采摘、浇灌、管理的费用能让我收入几十万元。”木姜子种植户老张对中华网财经说。老张曾跑过凯里到贵阳的大巴车,也做过酸汤原料生产企业在深圳的代理商。后来,他把代理商生意交给爱人,自己扎根贵州大山,种起了木姜子。
随着酸汤产业发展,木姜子需求日益增长。除老张外,贵州凯里还有一个农业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均种植木姜子,以满足酸汤产业的原料需求。
酸汤的另一种原料是毛辣果。一位农户表示:“以前种玉米,一亩地赚1000多元;现在种毛辣果,合作企业给保底收购价,一斤2块5,一亩能赚5000多元,而且公司还包技术指导。”
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正是凯里酸汤产业的“成长密码”。
马晓燕介绍:“我们构建了‘一核两翼多点’的产业布局,以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辐射雷山、丹寨等县,形成‘原料种植-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的全产业链。目前全州有1600多家酸汤餐饮店,遍布全国62个城市,‘凯里酸汤火锅底料’还跻身中国三大特色火锅之列。”
启示:产业为基,健康为魂
无论是平坝灰鹅的“三产融合”,还是凯里酸汤的“产业集群”,贵州的乡村振兴之路,始终围绕两个核心:以特色产业带动增收,以健康属性赢得市场。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灰鹅养殖、酸汤加工能挣钱,很多人都回来了。”肖刚(原文未提及肖刚身份,结合上下文推测为贵州当地村民)说。
从市场层面看,贵州的实践印证了一个趋势:乡村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低价竞争”,而是“品质竞争”“健康竞争”。平坝灰鹅靠“无癌细胞”特性打开超市大门,凯里酸汤靠“可喝汤的健康属性”超越麻辣火锅,本质上都是抓住了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
截至2024年,凯里酸汤产业已累计获得60余项专利,其中“一种低盐酸汤的制备方法”还解决了酸汤“高盐不健康”的痛点。“以前酸汤为了防腐,盐含量高达8%;现在用低盐发酵技术,盐含量降到4%,还能常温保存6个月,更符合健康饮食趋势。”
乡村振兴不是“输血”,而是“造血”。贵州的优势在“特色”,肖刚表示,要把苗家的酸、农家的鹅,变成有标准、有品牌、有市场的产业,让乡村不仅美起来,更能富起来。
在贵州的群山之间,这碗酸汤、这只灰鹅,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故事,也是一个“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业带动下的乡村负责人,均已成为新希望“乡村振兴村长班”的学员。他们在更高平台上,学习相关农业农村政策及产业经营知识,互相借鉴管理发展经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7147.html发布于 2025-10-28 10:53:4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