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买美国国债
当美国财政部 2025 年 2 月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持美债规模降至 7590 亿美元 —— 这是 2009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时,不少人疑惑:在美债违约风险抬头、全球纷纷减持的背景下,中国为何没有彻底清空持仓?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层逻辑与中国外汇管理的现实选择里。
美国国债能成为中国外汇储备的 “传统配置”,首先源于其无可替代的现实价值。作为出口大国,中国每年通过贸易顺差积累海量美元,这些资金既不能长期闲置,也需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而美债长期以来被视为 “安全资产的标杆”:截至 2025 年 5 月,其可交易规模达 28.6 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大债券市场,单日即可完成大规模资产变现。这种流动性优势,让美债成为外汇储备 “随时可用的蓄水池”,这也是 2024 年即便减持 570 亿美元,中国仍保留七千多亿持仓的关键原因。
更核心的逻辑在于美元体系的主导地位。目前全球 58% 的外汇储备以美元计价,国际贸易结算中美元占比仍超 50%,这种格局短期内难以撼动。对中国而言,持有美债本质是参与全球金融体系的 “入场券”:一方面可通过利息收益实现资产保值,另一方面能间接稳定中美贸易关系 —— 毕竟美国市场吸纳了中国大量出口商品,而美债持仓某种程度上成为贸易平衡的 “隐性纽带”。正如市场分析指出的,中国赚来的美元若不投资美债,直接持有现钞会因通胀缩水,投入其他市场又缺乏同等规模的安全标的。
但这份 “安全资产” 的光环正在褪色。2025 年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 36 万亿美元,较 2019 年激增 13 万亿美元,而特朗普政府签署的 “大而美” 法案还将在 10 年内新增 3.4 万亿美元赤字。财政扩张带来的供需失衡,让美债市场出现结构性松动:换手率从 2007 年的 12.6% 跌至 2024 年的 3.2%,流动性显著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投资者结构变化 —— 短期交易型投资者占比已接近三成,导致 2025 年 4 月 “对等关税” 宣布后,美债收益率飙升至 4.5%,打破了 “避险资产” 的传统属性。
中国的持仓变化正精准回应这种风险。从 2011 年峰值到 2024 年底,中国持美债规模缩水超 5500 亿美元,相当于抛掉一个中等国家的 GDP。这种减持并非情绪化抛售,而是战略分散的一步:2024 年底中国黄金储备突破 2000 吨,同时增加对欧元、SDR 资产的配置,逐步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但渐进式操作的背后,仍是对全球金融稳定的考量 —— 若中国突然清空持仓,可能引发美债市场崩盘,反而损害自身剩余资产价值。
“这从来不是简单的借贷游戏,而是全球贸易链条与金融安全的平衡术。” 业内专家指出,美国若真发生债务违约,美元信誉崩塌将重创中国出口企业,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结果。目前中国的持仓规模,既保留了外汇管理的灵活性,又通过减持传递风险警示,更为人民币国际化争取了时间 ——2025 年跨境人民币支付比例已较五年前提升 3 倍,正在逐步削弱美元霸权的根基。
在 36 万亿美元美债的悬崖边,中国的 7590 亿持仓既是现实选择,也是战略筹码。它见证了全球化时代的利益绑定,也预示着多极化金融格局的悄然到来。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警示的,美债风险正在动摇全球金融基石,而中国的持仓调整,或许正是新秩序构建的前奏。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5670.html发布于 2025-10-06 10:17: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