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在广东上海江浙一带,90年以前没有饺子馆,但有馄饨,叫云吞店

访客 2025-08-23 16:37:14 53445 抢沙发
在广东、上海、江浙等地区,早期的餐饮文化中并没有饺子馆的存在,而是盛行着一种名为馄饨的传统小吃,这些地区的餐饮场所被称为云吞店,主要提供馄饨等地方特色美食,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饺子馆逐渐在这些地区兴起,成为与云吞店不同的另一种餐饮选择。

【本文来自《南方人三十晚上、平常都很爱吃水饺,电视剧《狂飙》已经给出了答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个结论(顺带还有籼米问题)不成立。

1.我总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南方十里不同音)风俗可能都不相同。这才是中国全貌。比如,我68年下乡去山西雁北。当地人管饺子叫扁食,知道,但不吃,因为当地不种小麦。后来在南方工作,即使春节,也很少吃饺子,就吃米饭。在贵州工作单位吃食堂,拿10斤粮票换面食给11斤。

2.中国普通话的推广带动了北方风俗的推广。我北京生,家里铁路的,尽管父母山东人,都说普通话。后来我也入路,走遍全国各地,不离开铁路地界,铁路人都说普通话。吃饺子就是北方说普通话的人带到南方的。比如在湖北多年,我只在单位和列车餐车上吃过饺子。当地的铁路人也只在单位食堂吃饺子,回家请客(请我),即使过年也从不包饺子。3.湖北武汉襄樊下过馆子,点的饺子端上来都有点懵,半碗饺子半碗水,还挺好喝。

3.在广东上海江浙一带,90年以前没有饺子馆,但有馄饨,叫云吞店。90年之后南方才有饺子馆。

4.80年之前,北京户口粮票中30%是细粮,即白面。另每人有3斤机米,每斤不到0.12元。缝过年,每人一斤好米,0.185元。我到南方才知道,北京所吃的机米就是后来天天所吃的南方的籼米(早稻、中稻),由于生长期短,米质特别粗糙,没有菜难以下咽。和北方棒子面(玉米面)没什么区别。而特供的好大米就是现在所说的粳稻(生长期长)。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gaaao.com/gaaao/1298.html发布于 2025-08-23 16:37: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344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